告急!中国鲎种群数30年来下降九成
南国早报2019-06-21 10:56

6月20日,第四届国际鲎科学与保护研讨会暨北部湾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研讨会在北海闭幕。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北海,为鲎(音hòu)的保护保育出谋划策。研讨会还确立每年6月20日为“国际鲎保育日”。

点击查看原图

专家向参会人员介绍一对成功抱对的中国鲎。

鲎被称为“生物活化石”

据介绍,此次研讨会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存续委员会鲎专家组主办,由北部湾大学、广西北部湾海洋生物养护重点实验室、广西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协会(简称“美境自然”)等单位共同承办。这也是该研讨会首次在中国内地举办。

鲎是一种古老的海洋生物,距今已有4.5亿年的发展历史,被称为“生物活化石”,是滨海湿地和海洋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目前,世界共有美洲鲎、南方鲎、圆尾鲎、三棘鲎(即中国鲎)四个鲎分支。其中,中国鲎、圆尾鲎在中国广西、广东、海南、福建等沿海地区有较广泛分布。

此次研讨会内容包括鲎种群生态学和演化、鲎生物学进展、公众意识宣教和公众参与、鲎生物技术、鲎栖息地保护面临的挑战等多个议题。

中国鲎数量逐年锐减

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会长李彦亮透露,鲎的血液可制作成快速、准确检测出细菌的检测剂——鲎试剂,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鲎试剂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但近年来,过度的人为捕捞、鲎栖息地遭破坏等现象日益严重,这导致中国鲎的数量呈现“断崖式”下降。

根据“美境自然”科学保护团队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广西北部湾海域的中国鲎种群数量在近30年间下降了90%以上,中国鲎的数量逐年锐减,命运岌岌可危。

今年3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正式将中国鲎在IUCN红色名录中的等级从“数据缺乏”更新为“濒危”。

野外产卵实验取得阶段性成功

今年5月15日,广西环保公益组织美境自然在台湾湿地学会陈章波教授、广西海洋研究所、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下称“湿地公园”)等单位的支持下,在湿地公园大冠沙园区内的滩涂上用围网圈出高潮区部分滩涂,开始进行“中国鲎成鲎引入野外产卵北海地区实验”。

志愿者们经过连续多日的蹲守,目前已确认3对参与实验的中国鲎全部成功抱对,并于5月26日成功产下19窝鲎卵,鲎卵总数量超过1万粒。实验取得阶段性成功。

据负责执行该实验的美境自然项目官员肖晓波介绍,预计下一个大潮期到来时,这批鲎卵将全部孵化成幼鲎,这将是中国内地首次取得这类实验的成功,“也从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北海是中国鲎天然的优质产卵场”。

此外,为进一步推动鲎种群研究及保护,参会的18个国家及地区代表于6月20日共同发布“全球鲎保护北部湾宣言”。该宣言呼吁世界各地区加强立法和执法,提升鲎的法律保护地位,加强打击非法捕捞和非法贸易的力度;规范鲎试剂产业对野生鲎资源的利用,减少采血过程中鲎的损伤与死亡,并科学放归;建议全球加强鲎野外种群及其栖息地的长期、科学调查,在亚洲地区促进鲎的增殖放流,促进鲎栖息地的保护,推动鲎保护区的建立和有效管理。

责任编辑:张赵乐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