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年轻化来临,保险业能否青春起来?
人民网上海频道谢卫群2019-08-23 22:54浏览量12.2万

点击查看原图

中国保险业最近出了一档有意思的新闻,中国平安联席CEO李源祥,居然去了二次元视频平台bilibili,与一帮小年轻互动。这个画面很有趣,也很值得玩味。

中国平安是什么角色?位列世界500强第29位的企业,以保险业闻名,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保险公司。bilibili是什么呢?一个年轻人的互联网视频平台,十几岁、二十几岁青少年的聚集地。500强金融科技公司联席CEO与二次元“对话”,本身就是一个新闻。

对此,可以有许多的解读,但是,有一个判断可以得出:中国平安在向年轻人靠拢,或者说,平安的心态就像一位年轻人。

点击查看原图

客群在变,呈现越来越明显的年轻化态势

过去,买保险的只是大人的事,他们为父母买保险,为自己老年时买保障。但是,有数据显示,目前的保险客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慧择大数据显示,2013-2017连续五年,90后保民的投保件数和保费贡献量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15-2017年增长最为迅速,人均客单价从547元提升至2193元,增幅高达4倍。

90后人均持有4张保单,其中2.7张是健康险,其次是意外险,寿险和教育金。90后投保人数分析发现,一半以上集中在26-28岁,这一年龄段的90后进入婚育高峰期,大多会为自己和家人进行保险规划,90后成为当之无愧的保险消费主力。

这样的情况在中国平安中也充分得到反映。李源祥表示,平安人寿保险公司近年50%以上的新客户年龄在20到35岁,几年前只有45%,甚至在早期这个比例还要更低一些。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改变?李源祥分析,“一方面是中国的保险业从1984年开始,相对国外来说历史还比较短,中国消费者的保险意识还处于不断增强的过程中,年轻人接受新的概念会比较快,所以你会看到更多年轻人接受和重视保险的理念。”李源祥说,“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现在80后、90后、00后在未来几年会成为整个社会的销售主力群体,未来新增消费中65%将来自于他们,许多保险公司开始关注年轻人的需求,加大对年轻客群产品与服务的研发,这会成为一种趋势”。

点击查看原图

客群年轻了,保险公司也要学会与年轻人对话

客群年轻了,保险公司如何改变呢?

保持年轻态!中国平安率先提出了这一概念。“提出这一概念,很符合平安的实际”,李源祥说,平安本身是一家年轻的公司,至今才31年,还在青年;平安的员工年龄结构也趋向年轻,有一半的员工是90后,代理人队伍也呈现年轻化、高学历的发展趋势,因为接触的客户群跟我们的员工年龄相仿,这样便于我们更理解年轻人的心态,给出更适合年轻人的方案。

平安的这一现象似乎打破了公众对保险从业人员的固有印象。传统概念中,保险代理人普遍为有一定资源积淀的中年人,对从业者的要求亦更偏重客户资源。但伴随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和前沿技术的日新月异,粗放增长的“人海战术”已成为行业持续高速发展的阻碍。为了顺应客户群年轻化的新趋势,把握科技赋能行业的全新增长机遇,加之保险行业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平安独一无二的综合金融创业平台,越来越多高学历、高素质的年轻人开始走进平安。为了给他们定制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优才计划”应运而生。几年推广下来的数据显示,目前平安优才计划代理人13月留存率为40%,远高于整体水平20%,产能为普通代理人的1.7倍。

中国平安已经不是一个单一的保险公司,而是一个“金融+科技”战略指引下的综合金融集团,业务还包含银行、投资,及其他互联网金融业务平台,是仅有保险年轻化,还是其他业务也如此呢?

李源祥分析,平安的目标是成为国际领先的科技型个人金融生活服务提供商,我们的战略用一句话来形容,是一个客户,一个帐户,多个产品,一站式服务。这句话的意思是,年轻客群只需要用我们的一个主帐户——“一帐通”的帐户,就可以获得一站式的服务,比如人寿保险、车险、健康险、信用卡、银行存款等等。

李源祥说,“我们发现,如果一个客户有多个产品,他对公司的认同度和忠诚度会更高。所以在综合金融的经营模式中,我们会打造丰富的产品货架,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金融和生活服务。比如基于客户的需求,把保险客户介绍到银行,银行客户迁徙到保险,保险和银行的客户迁徙到投资。同时为金融客户提供线上各种各样的便捷服务如好医生、汽车之家、好车主等等。你会发现,每年客户拥有多个平安产品的占比都在提升,所以假如说我们的保险客户越来越年轻,其他业务板块也会越来越年轻。”

“再加上平安的经营管理手段比较适合年轻客群,我们会使用各种各样新颖的技术和客户营销方式,比如用游戏化的营销方式等来吸引我们的客户。”

继年初“108财神节”后,平安将于今年国庆放假前后,重磅打造“平安920”活动,提供智能测评、智能导购、智能组合等年轻人喜欢的科技服务,持续回馈综合金融客户,满足年轻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点击查看原图

年轻化,是创新更是心态

其实,年轻化的提出,不止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理念,一种顺势而为、与时俱进的心态。

保持年轻态,对保险公司的组织是一大考验。如何在公司内部处理原来的主力——中年员工和年轻人这两者之间怎么平衡?

“年轻化不在于年龄,而是整个心态”,李源祥说,平安为什么可以年轻?我认为有几个因素,最重要的是因为马明哲董事长,他是一个具有非常年轻心态的领航者,他很有远见,非常关注市场的变化,新的科技和新的业态,这些都是好奇心,同时他会把这些外部市场变化传导到公司内部,推动公司整体企业文化不断的升级,不断与时俱进的发展。

李源祥说,我们也推动整个组织更加敏捷地转型。传统公司可能会有部门、室、科、处等等,但平安的组织结构不是传统竖状型而是网状型的组织结构。这个组织架构可以不断顺应市场变化进行调整,而且调整的速度非常快。甚至平安很多公司在成立新的业务、单位的时候,其组织架构是按团队来组织的,更有利于按照市场变化的需求进行一些敏捷的调整。

敏捷化转型的难易程度与企业的规模往往呈现高度的负相关关系,企业规模越庞大,敏捷化转型的步伐越艰难。在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各个组织打破惯性,突破既往的舒适圈,甚至与惯常做法逆向而行。其中的困难和障碍不言而喻,更遑论“敏捷转型”的难度。但庞大如平安却开启了从企业文化到组织结构再到战略布局全维度的敏捷化转型。之所以能够顺时代之需、应社会之变,快人一步地敏捷化转型,这源自于平安创始人马明哲思想深处的“危机意识”,并在企业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沉淀为平安的企业文化。“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已经成为平安的企业基因。在平安看来,无论取得何种阶段性的成功,都需要想到,未来,甚至现在就可能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实时保持自我反思,并基于这一意识不断保持创新的思考和实践,防止出现“成长极限”,避免陷入“死亡陷阱”。

平安的企业文化也在与时俱进的变化。李源祥谈到,15年前我来平安的时候,平安的文化是非常严肃、儒家的文化,现在随着这15年的演变,它的企业文化可以说是更加年轻化,更加适合目前的市场环境,更加像互联网公司。

平安的企业文化突出包容性,强调海纳百川,接受来自于不同背景的人。曾经高峰期,中国平安200个高管中60%是海外人士、境外人士,目前这一占比大约在40%左右。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没有框框,很容易产生新的思想、新的做法。所以,平安始终保有“年轻态”的企业气质,这是平安敏捷化转型的基础。

从这个角度看,李源祥与二次元对话就很好理解了。

责任编辑:韩文鋆
评论
清风渡
平安
福建省三明市网友2019-08-26 回复
打开客户端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