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我们专业必读书,希望我能有一套《史记》,增长自己的史学知识。”东北师范大学资助中心“微心愿”助学小程序上的一条条留言,记录了受资助学子们的小心愿。
历史文化学院刘明(化名)同学发布的一条心愿被“认领”后,资助中心工作人员很快将一套崭新的《史记》送到她的手中。刘明捧着心仪已久的礼物,开心地笑了。

自学校启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来,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党支部创新方式方法,将思政教育与扶贫和扶志工作相融合,研发了全国高校首个“微心愿”手机应用小程序,实现了“微心愿”助学活动常态化,已经帮助50余位学子圆梦。
“感谢学校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和希望,今后一定要努力学习,更好地为学校、社会和国家贡献力量,将爱心传递给需要帮助的人。”刘明说,这是他们很多人的真心感受。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东北师范大学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政教育深度融入学科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等各个环节,构建了“大思政”育人格局,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能感受到“学科思政”的魅力
东北师大把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10月末,东北师大党委书记杨晓慧主持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科思政”建设及重大项目培育专项工作推进会,对学校“学科思政”工作进行了部署。
学校“学科思政”有效汇集校内所有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一流专家,以重大项目培育为抓手,打造三段式全程实效“闭环”。第一段是找准各专业学科与思政学科的契合点,第二段是将研究融入到教学实践中,第三段是提炼学理性方案。
目前,学校已先后启动两批学科思政重大课题培育工作,基本覆盖校内所有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及相关研究领域,累计投入200万专项经费,设立20项重大培育项目。
这样的项目带来的学科思政的变化。传媒科学学院张文东教授找准影视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即美育,来进行项目的设计和规划。
心理学院盖笑松教授以青少年人生观的发展与培养为项目课题,从心理学学科建设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深入全国31个省份深入调查,将立德树人融入课程教学实践中。
杨晓慧表示,这样的制度设计主要是为了切实推动学校“学科思政”“课程思政”与“思政学科”建设同向同行,拉动学校相关学科“学科思政”的全方位建设,让学生在校园中时时处处能感受“学科思政”的魅力。
能沉浸在“课程思政”的课堂
如今,在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庞立生教授以小班教学的方式,带头讲授新生研讨课《我们时代的精神生活》带领学生接受思想的洗礼,引发灵魂深处的思考,成了学校受热捧的思政课。
东北师大秉持“尊重的教育•创造的教育”理念,牢牢抓住“课程”这一育人主渠道,建立了以“立德树人”为圆心,以思政理论课、专业课、通识课为同心圆环的“大思政”课程格局,扎实推进各门课程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相互融入,让学生真正沉浸在“课程思政”。
加强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支持力度。划拨专项经费,增设思政课改革专项。落实党政负责人讲授思政课制度,学校党委常委、学院(部)主要负责人严格遵守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课程属性,结合专业特长制定教学方案,实现所有学生、所有思政课程全覆盖。
推进专业课的思政教育改革,建立教材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有机联动的育人体系。学校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审议制度建设,划拨专项经费支持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师“手牵手”教学团队建设,开展“创造的教育”示范课堂建设等。
学校还构筑以“育人”为核心,支撑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其中东师“新生研讨课”由在各个学科领域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知名教授、学者进行授课,深受新生的欢迎。
能受益于“日常思政”的培育
10月30日,学生处党支部走进学院开展了“掌握防骗知识,筑牢安全意识”主题安全教育,增强了学生预防电信网络诈骗的意识。关注学生安全,是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学生处把“学”和“做”结合起来,把“查”和“改”贯通起来的重要举措之一。
东北师大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本,聚焦学生价值导向、发展取向和需求指向,以教育做“实”、服务做“精”、底线守“严”、队伍做“专”为主线,创新工作模式,把思政教育渗透到第二课堂。
教育做“实”,推进学生日常思政工作落地生根。开展“马克思主义经典品读大会”“真理的力量”大讨论等活动,组织学生党员骨干“学习之路”主题红色体验实践活动,推动理论的入脑入心,引导学生将爱党爱国之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服务做“精”,解决学生最关心的现实问题。东北师大持续完善“精智就业”模式,实现了更精准的人职匹配;终坚持“满溢着爱”做好资助工作,积极抓好励志、诚信和知恩感恩教育,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底线守“严”,确保学生稳定与校园安全。东北师大通过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等系列活动,培育优秀少数民族学生典型,推进融合式教育;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慕课,应对近年来高校学生心理危机事件。
队伍做“专”,探索理论与实践融通发展新机制。学校与美、日、俄等国十余所世界百强高校的顶尖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聘请有关学者长期驻校讲学,为学生思政工作提供了高端智库。(闫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