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国内首个集智能与大数据为一体的“中小学生阅读优秀图书索引”,昨天正式在华南师范大学上线。

这个服务于中小学生阅读的书目库,出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中心汇聚国内图书馆学、教育与发展心理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等领域专家,组成由著名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家莫雷教授领衔、著名图书馆学家王子舟教授为首席专家的权威专家团队,从国内近十五年出版的200多万种图书中,选出约20万种适合学生成长发展的各类图书进该库。其中中国图书127701本,外国图书61316本;小学低年级适读图书46017本,小学中年级适读图书36579本,小学高年级适读图书37527本,初中适读图书41345本,高中适读图书27446本,囊括了科普通识、国学传统文化等20多种主题内容。

具备智能化、个性化荐书功能
为什么说又是“国内首个”,那就不得不提到“图书索引”具备的智能化、个性化的荐书功能,可以实现书目的动态更新了。该索引入选的图书从“类型”“主题”“适合年级”“培养目标”等八个维度进行分类,每本图书可获得共10个位次的编码,读者可以根据这些编码维度检索出各种图书。
不仅如此,每本图书书目还包括了该书的基本内容与阅读指导,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阅读目的、发展需要、兴趣爱好,为不同年龄、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读者推荐最匹配的图书,让学生通过阅读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同时,中小学可以根据儿童青少年不同年龄段的身心发展水平与特点、根据学校办学特色与教师、家长的需求选取适合的图书引导学生阅读,实现分级阅读指导。
此外,“图书索引”每年会从新出版的图书中选出符合“图书索引”要求的书目录入,并且对已进入“图书索引”的图书检索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各类用户的反馈信息对“图书索引”已有书目进行动态调整,使其成为儿童青少年发展需求的图书索引系统。
构建儿童青少年脑机能发展的动态大数据库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研究成果丰硕,影响深远。在2017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该校心理学科与北师大、北京大学并列被评为A+;2018年莫雷团队被认定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19年,教育部公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名单中华师心理学部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同年,心理学科在上海软科学科排名中连续三年均位居第二。

“图书索引”是在华南师范大学实力雄厚的心理学科和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构建的从理论研究到市场应用的完整体系架构,研究基础扎实。
专家团队研究发现,中小学生校园阅读的基本状况如下:
首先,“爱读书”不够,课外阅读偏少。广州市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尽管重视课外阅读的学生达到了82%,但达到教育部提出的小学生每天平均课外阅读半小时的学生只有52%,其中每周平均阅读5个小时(小学生读书人群的标准)以上的学生只有23%。
其次,“读好书”堪忧,图书质量良莠混杂。能够根据自己发展需要和兴趣来选择阅读书籍的学生不到10%。“会读书”的学生很少,大多阅读方法不当,只有14%左右的学生能基本结合运用精读、泛读、跳读等方法进行课外阅读。
学校与家庭无法有效的帮助中小学生选购图书。学校图书馆阅读环境设施较好的只占38%,阅读环境不理想,投入不足,而存书量达到100册以上的家庭仅占33%,普遍缺乏读书氛围。
目前,基于此项研究开发的“互联网+学生成长阅读平台”在广州市试点应用,效果显著,获得了教育部的认可,解决方案被教育部智库专刊采纳,认为可向全国推广,应用前景广泛。
与此同时,心理学专家团队将基于“图书索引”构建中小学生阅读与发展的动态大数据库。“图书索引”为入选图书建立多维编码,根据索引可以构建儿童青少年阅读与发展尤其是脑机能发展的动态大数据库。
构建“互联网+学生成长阅读平台”
为了促进校园阅读,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与华南师范大学星耀悦产学研基地研发了“优秀图书导读系统+学生阅读管理系统+阅读素养提升系统”三位一体的“互联网+学生成长阅读平台”。
该平台的“中小学生阅读导读系统”与“中小学生阅读管理系统”两大模块,就是根据“中小学生阅读优秀图书索引”为核心构建起来的。
该项目自2016年年初启动以来,得到广东省教育厅、广州市教育局和部分高校的充分认可和大力支持。
2017年教育部正式采纳了“中小学校园阅读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的咨询报告,充分肯定了以该索引为核心部件构建“互联网+学生成长阅读平台”的应用价值,认为“建立学生成长阅读平台是推进校园阅读的有效途径”。
2018年广州市教育局部署首批110所中小学进行推广应用,预计到2022年将阅读平台推广至全市1000多所中小学。同时,广州中小学智慧阅读也被写进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今后,图书索引系统试点范围将从广州扩大到珠海、澳门等地,再面向全国推广至相关领域,实现起步珠三角,推至大湾区,辐射全中国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