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故事:这个驻村第一书记送鸭进城,还带着“岗位”上门
人民日报客户端安徽频道游 仪2020-03-17 08:58浏览量10.5万

这个驻村第一书记送鸭进城,还带着“岗位”上门

——安徽疫情防控一线直击之四十四

重播
70
00:00 / 00:00
Player version:
5.0.9
Video url:
https://rmrbcmsonline.peopleapp.com/upload/video/mp4/202003/1584402653904a888bd298b6cf.mp4
Video volume:
0.70
Video time:
0.00
Video duration:
NaN
Video resolution:
0.00 x 0.00
[x]
Video Info
Close

眼前上百只鸭子四处乱窜,耳畔嘎嘎鸭叫声音响亮,看着往日里一向稳重的张友荣神色有些慌张,凤尔鹏意识到情况可能有些不妙。

今年31岁的凤尔鹏,是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丁桥镇牛山村的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张友荣,则是村里的一名贫困户。二月上旬,本是一次例行走访,正当凤尔鹏了解张友荣家中近况时,屋后传来的阵阵鸭叫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张姨,咱们养的这鸭子,前阵子没卖掉吗?”凤尔鹏耐心地询问。

“小凤啊,不是我不想卖。可你看这家禽市场关门了,饭馆也不开张,我卖给谁啊?”张友荣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再说了,就算找着了买家,但路封了,600多只鸭子我也运不出去。”

“你别急,我来帮着想个法子。”凤尔鹏宽慰道,“这样吧,我先帮着把这个信息往群里发一发,看看咱村有没有要的,让他们报了名直接上门来拿。剩下的,还是通过网络卖。”

“好,就听你的!”张友荣激动地说道。

说干就干,凤尔鹏首先将张家鸭子滞销的消息发到了本村各个群中,说明情况,希望大家帮帮忙。紧接着,他联系了县里的朋友,四处打听,询问大家有没有销售渠道或自己有无需要。

得知消息后的村民,纷纷伸出援手,直接在群里接龙下单,大大缓解了张友荣养鸭的饲料负担。在凤尔鹏的努力下,张家也接到了不少县城里的订单。

买家有了,怎么送货呢?

凤尔鹏与村两委讨论后,决定将大家的私家车变身货车,帮着张友荣送鸭进城。2月15日一大早,他就和牛山村民兵营长严国辉一起,带着20多只鸭子,驱车赶往县城送货。挨家挨户一圈跑下来,他们回村时已是傍晚。

刚解决完村民农产品滞销的难题,凤尔鹏又马不停蹄投入到帮助大家复工复产中。

一份《企业用工需求目录》和一封“就业不必去远方,青阳就是好地方”的倡议书,在疫情期间的走访过程中,凤尔鹏总是随身携带。他戏称自己是带着“岗位”上门,见到在家闲着的村民就给人家介绍工作,兴致勃勃。

“我也不是胡乱推荐,而是结合每位贫困户自身条件和就业需求,给他们介绍合适的岗位。”凤尔鹏笑道,“对原本在外务工的村民,则推荐本地企业,鼓励他们就近工作。”

原来,受疫情影响,外出务工对村民来说有些不便。丁桥镇本身工业企业较多,因此凤尔鹏会针对性地帮忙联系。“我们村的仇健勇以前在合肥工作,现在没法返工。了解到他学的专业后,我联系了个本地企业,仇健勇现在都在镇上上班了。”凤尔鹏介绍,“村里的贫困户胡珍珠以前在外务工,如今也在镇里一家公司做保洁。”

此外,在了解到村中20名在浙江慈溪一家公司务工的工人,滞留在村无法返工时,凤尔鹏又主动联系了该公司的厂长,沟通后用大巴将村里的务工人员统一接回了慈溪,顺利复工复产。

目前,牛山村建档立卡贫困户54户158人中,已有61人返工。坐落在镇内的电源厂、产业园等通过镇村牵线搭桥,共雇佣本村普工18人,机床工4人。对于没有就业技能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凤尔鹏则鼓励他们在村里做一些零工。村组塘口也免费承包给了没法就业的16名贫困户,村里还提供鱼苗和技术支持。

“徽故事——安徽疫情防控一线直击”系列报道往期文章:

之四十三:《“中国好人”的身影》

之四十二:《不一样的课堂 同样的成长》

之四十一:《他从家乡台来,和医护人员一起战斗在武汉》

之四十:《书记化身“保姆” 企业复工无阻》

之三十九:《武汉返乡滞留大学生:今年能否如期毕业?》

之三十八:《“宅”在家中不用愁,主播带你“云旅游”》

之三十七:《防疫生产两不误,这位干部有套路》

之三十六:《“校长送来新手机”》

之三十五:《“花木兰”是安徽姑娘》

之三十四:《经理巧变操作工,“共享员工”如何完成华丽转身?》

之三十三:《54岁乡村教师的直播课》

之三十二:《患者住院12天 费用谁埋单?》

之三十一:《疫情期间,快递小哥的一天有啥不同?》

之三十:《他,从雷神山归来》

之二十九:《“疫”常时期巧代购,皖鄂毗邻兄弟情!》

之二十八:《中药战“疫”,六安来了!》

之二十七:《他守护生命,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之二十六:《志愿者说|一线的你请放心,后方有我们守护!》

之二十五:《抗“疫”医生眼中的重症患者》

之二十四:《“单元长”——疫情管控新头衔》

之二十三:《一位安徽籍武汉教授的治愈经历》

之二十二:《叮!抗疫“知心姐姐”已上线!》

之二十一:《内心恐慌压力大,群众工作不好做?》

之二十:《返岗复工,黄山发车!》

之十九:《90后选调生村官的抗疫“三部曲”》

之十八:《贫困户变身战“疫”“游骑兵”》

之十七:《“马大嫂”战“疫”记》

之十六:《紧要关头,防疫物资从何而来?》

之十五:《孔文超复工记》

之十四:《 他,把生命定格在战“疫”一线》

之十三:《护士长:每天工作15个小时之后……》

之十二:《一位九旬老人的特殊“假期”》

之十一:《“一句乡音,胜过千言万语”》

之十:《安徽援鄂医疗队队员:我护理的15床出院了 》

之九:《给最美逆行者一个家》

之八:《总有一份坚守,让人泪流满面!》

之七:《支援湖北护士女儿的学习与生活》

之六:《治愈者说 | 重症住院的312个小时》

之五:《我是村医,如何守好农村防疫第一线?》

之四:《一个城管的抗“疫”日记:爸爸不是超人,但绝不会退缩!》

之三:《防疫一线,这对夫妻令人动容!》

之二:《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再签承诺书!》

之一:《防疫期间,养成一个习惯要多久?》

责任编辑:游仪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