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发展亟需的专业人才培养能否实现大中小学乃至幼儿园的“一体化”新模式?一部分“聪明娃”能否不在大量重复性刷题中浪费优秀天资,而能更多聚焦于科学研究?同济大学与上海杨浦区合作,以人工智能领域为突破口,探索专业人才贯通式培养新模式,在同济大学附属第一中学组建“人工智能高中创新实验班”,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和杨浦区副区长王浩共同为该创新实验班揭牌。
“目前全球共有190多万深度学习与数据挖掘的人才,其中85万都在美国,中国只有5万人,我国人工智能的人才缺口超过500万。”5月13日,在上海张江人工智能岛举行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贯通式培养研讨会上,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负责人说,目前感受最明显的是急需培养一大批兼具基础研究和交叉应用能力的人工智能优秀人才,确保具备持续创新能力。
同济大学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和应用转化领域已有多年积累和丰硕的成果,在智能感知、智能计算、自主控制、分布式控制、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等方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是国内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研究的先行者与实践者。“人工智能优秀人才的培养,对学生的基础学科素养和创新能力的要求非常高,是对整个教育系统提出的一次大考,只靠高等教育是无法满足的。”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说,同济大学探索“AI人才从哪里来、在校如何培养、未来到哪里去”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全过程,是全国首批开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高校,已设立面向前沿与基础的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
据介绍,2019年,同济大学与杨浦区合作共建基础教育集团,打造大中小一体化的人才培养试验区,共同为培养综合素质高、学科基础强的优秀人才做出探索。同济大学着力专业人才贯通式培养,提出了“人才培养理念一体化、专业基础课程一体化、创新项目设置一体化、文化内涵建设一体化”四个一体化的“同济方案”,加强“跨学段”的培养。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就“人工智能高中创新实验班”的培养方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据悉,同济大学一附中将选拔具有人工智能创新潜质的学生,由同济大学组建专家团队,为该班级量身定制一组AI基础课程,并在班级中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小班化分组教育,开设自主智能、人机交互、大数据等方向,每个方向建立大学导师与基础教育专家双导师的模式进行科研项目的探究学习。同时,同济大学也将从师资配备、资金投入、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全力支持,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综合素质培养”主题的、与高等教育相衔接的大学附中人才培育模式。同济大学招办负责人还在会上结合学校刚刚推出的强基计划招生方案,提出在中学阶段就应该站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上,培养一大批基础学科拔尖,胸怀祖国,有志于从事基础学科和关键领域研究的学生,支撑国家提出的强基计划,从这点上来看,更需要人才贯通培养的积极探索。
杨浦区副区长王浩表示,设“人工智能高中创新实验班”是区校联手共建基础教育集团,推动同济大学优质教育资源向基础教育辐射、延伸的重要举措,又是实践创新人才大中小学贯通式培养,服务上海科创中心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有力支撑,“要主动把握基础教育期间学生最具有创造力的年龄阶段,培养扎实的学科素养与创新能力”。
研讨会后,同济大学移动直播栏目《听TA说》之“一起探索AI人才培养的核心”通过同济大学官方B站、抖音、快手、微博等平台进行全网直播。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负责人何斌与同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陈宇光从人工智能国家战略的布局以及人工智能人才多层次培养的同济模式进行讲述。近10万青年学生们跟随移动镜头,近距离感受上海人工智能高地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