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夫妻讲党课:你在前线,我在一线(上)
东岳客微信公号孙宪洁2020-06-24 09:38浏览量1.5万

编者按

6月15日,人民日报社山东分社举行了一堂特殊的党课,邀请孙宪洁、刘祺夫妇主讲。读者朋友对孙宪洁这个名字应该不感到陌生,作为山东首批援湖北医疗队员,她两次登上过人民日报,东岳客对她的事迹也进行过四次报道。

而她的丈夫刘祺,是人民网山东频道的一名记者。一个在黄冈医院,一个在采访一线,他们是伉俪情深的夫妻,也是并肩作战的战友。

这堂特殊党课,孙宪洁分享了自己驰援湖北前线时的亲身经历,从临行前的义无反顾,初到黄冈的惶惶不安,刚接触新冠病毒时的恐惧,到所有患者全部治愈出院医务人员无一人感染。刘祺则分享了自己在照顾家人孩子的同时,如何做好抗“疫一线报道的经过。东岳客将分上下两期刊发,今天带来的是孙宪洁的分享全文。

点击查看原图

湖北战“疫”个人总结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肺病科 孙宪洁

大家好,首先感谢给我的这次机会。公众演讲是我的短板,尤其面对的都是新闻界的“大咖,还是很有压力的。刘祺告诉我“你就和拉家常一样,心里有啥就说啥,把亲身经历讲给大家就行,我就感觉好多了。下面就分享一个我的整个援助湖北经历吧。

1月24日除夕夜前夕,从接到一个微信消息开始,我一名普通的呼吸科护士便开始了不一样的人生。现在回想起这73天,从离开家到回到家,有抉择时的坚定,出发时的悲壮,到达时的“窒息,培训时的认真,实战时的紧张,收获患者信任感谢时的激动,也有离开黄冈时那20里路上的泪水,以及解除隔离时队友张静静的意外。这一路走过来流过汗、流过泪,有收获,更有成长。

我的战“疫”经历

一、从抉择报名到抵达黄冈

我是1月24日下午4:40接到的通知,当时刚从济南回莒南老家2个小时,从看到通知到报名,用了不到1分钟的时间,没有半点犹豫。并不是说我有什么英雄情结,而是我的性格决定的,一种惯性,职责所在,在需要时就应该挺身而出,敢于担当。并且我觉得每一名医务工作者遇到这种情况都会是这样的,就如同在座的各位。我的爱人刘祺是你们其中的一员,记忆中有两次印象比较深刻。有一次平邑矿难,看到他穿着军大衣,在凌晨2点多钟站在那种铁架子上扛着摄像机;还有一次是前年寿光发洪水,他只身一人去报道。我们这次也有随队的记者,很危险,条件也很艰苦,为什么能冲上去?这不就是职业的责任和担当吗?

点击查看原图

刘祺、孙宪洁夫妻全家福。

做出决定报名之后,我回头想的是怎么跟家人说,毕竟这是5年来第一次陪家人一起过年,毕竟自己2个小时前刚刚从济南回到家中。公婆在准备年夜饭,孩子在身边兴奋地又蹦又跳。刘祺深知此行的风险,但还是第一时间给我订了最早返济的火车票。那顿年夜饭吃得忐忑不安,饭后告知了老人,公婆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给我准备了一些年货,还往口袋里装了很多他们认为可以逢凶化吉的桃树枝。孩子早已习惯了我在各种节日的缺席,只说了句“妈妈早点回来”。在刘祺送我去车站的路上,我给他交代了存款及保险等相关事宜。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1月25日大年初一凌晨4点,孙宪洁在莒南火车站,准备返回济南集结。

点击查看原图
登上高铁,空荡荡的车厢,只有她和另外一位乘客

空荡荡的火车上,整个车厢就只有2个人。静下心来,我想翻看手机上关于武汉的疫情报道,了解一下自己将要面临的环境。但是整个车程4个多小时,我的手机快被“打爆了,有亲人、朋友、闺蜜,其中有支持的声音,也有不支持的。对于公众来说我是一名医务工作者,但对于他们来说我还是妈妈、女儿、妹妹、好友、闺蜜、舍友、同学。

很多人会说“你疯了吗?宁愿工作不要了咱也不能去,工作没了可以再找,生命只有一次。有人甚至说现在后悔还来得及,给我支招怎样做一个“逃兵。本想向父母隐瞒,但铺天盖地的消息让本来在初一有各种忌讳的母亲落了泪,让从来不流泪的父亲红了眼眶。我的哥哥心急如焚,各种托人,联系到和我同去的队友可以互相有个照应。无论听到什么声音,我的抉择是始终如一,理由很简单:这就是我的责任,我就应该去承担,没有理由当逃兵。

到达济南后接到单位通知,下午2点去医院培训。去培训时我就准备好了行李,准备随时出发。果然培训中便接到了电话,晚8点济南遥墙机场集合。

在单位、机场经历了各种仪式,一向默默无闻的自己一下子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还真有些不习惯。登机后这段时间很安静,人人都表情凝重。我脑子里想的是来自网络上的各种画面,病人的恐惧绝望,医务人员的疲惫无力,物资的缺乏……不管这些是否真实,我都给自己做足了心理准备。

我的目标很明确:第一,既然去了是去帮忙的,不能添乱,管理好自己的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是基础。第二,自己没有经历过这种情况,仅有的知识储备就是单位几个小时前的培训,去了快速学习掌握一切知识技能。航空公司想得很周到,给我们准备了年初一的饺子,说实话当时吃进去的人不多。

到达武汉时下着小雨,潮湿阴冷。下飞机后坐大巴,到达目的地时才知道,自己来到了黄冈,当时大约是凌晨2:30到达的酒店。想象中到了湖北可能要住简易房、大宿舍,情况已经很好了。简单洗漱后赶紧休息,两天没睡好,当晚睡得还是可以的。

二、战前培训到进入实战

天亮起床后队里便开始统计物资和培训了。在统计物资时,别的医院带了大量防护物资,我们带来的只有一箱方便面,5个N95口罩。虽然当时说的是上交后统一调配,但在防护物资短缺的情况下,生死面前非常考验人性。

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体会最多的就是人性。培训开始,我连一套拿出来练习的防护服都没有,直到第二天我才鼓足勇气向队友要了一套别人穿着小的防护服,如获至宝。至今很感激在那种情况下,能给我一套防护服的战友。

点击查看原图

生活中的孙宪洁和在黄冈一线身着防护服的她。

“战前多流汗,战时不流血”。在这两天里,除了保证每天6个小时的睡眠,我都在反复练习,不亲身经历体会不到那种气氛,真是玩命的认真:推敲每一个动作,抠每一个细节。

整个防护流程,重点在脱防护服。我们走出隔离病房,脱掉防护面具,需要近1个小时,其中我数了数,光六步洗手就要洗22次。我们都是像做广播体操一样,喊着口号一步步来,谁也不敢打半点折扣;就一个脱掉鞋套的动作,就精细到手应该触到鞋套的哪个位置,用哪个手指头,接触鞋套的哪一面,放入垃圾桶的路线怎么走,眼睛什么时候应该是闭着的,呼吸什么时候是屏住的……

我真正见识到了,体会到了,感觉人生中从来没这么认真地去执行一套流程。在黄冈的一举一动,衣食住行都有感控的要求,谁也不敢拿生命开玩笑。你不仅掌握着自己的命运,还握着所有队友的命运,整个医疗队的命运,整个团队不允许一个人出问题。

在我们培训的同时,领队和党员已经冲到前线了,一开始计划接手的是黄冈传染病医院(非典期间建立,废弃多年),反馈的信息是无中心供氧、无供暖,临时会议室改造的ICU,乡镇医院的硬件水平都没达到,完全不具备作战条件。这也反映了黄冈本地对疫情的认识和经验是完全不足的,如果在这样的环境中“开战,我想恐怕是“凶多吉少

但是我们的领队及时调整了方案,这才有了后来的“黄冈版小汤山”——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面对工地医院、0基础的病房,院感、护理、医疗齐上阵,一天时间初具规模,当晚便开始收治病人。

短短的2天时间,党员作为防控疫情的先锋,用行动感染了所有人:队长、省中医的贾新华院长,省胸科医院的杨汝燕护士长,他们时刻都在为大家服务,开会、讨论、决策。以前我曾多次写过入党申请书,但这次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党的力量,于1月28日再次写下了入党申请书。

初次进入战场——大别山医疗中心,满地都是土堆、挖掘机、货车在施工。工地上有一块醒目的牌子“隔离区禁止进入”,当迈过那道门槛时,我还是有压力的,做了几个深呼吸,接下来便进入到了实战。

点击查看原图

三、进入实战,我的13个“人生第一次

这是个必定让我终身难忘的夜班。

第一次进入隔离病房进行工作。

第一次和新型冠状病毒进行了“亲密接触

第一次一个班次收了大约近40名患者。

第一次穿着防护衣,戴着护目镜,戴着三层手套来进行一系列的护理操作。

第一次在医疗设备和材料短缺的情况下,用50毫升注射器和一次性导尿管连接,给气管切开的患者进行了吸痰。一开始很多转院和新入的患者,很多家人都是一起进来的。一位气管切开的奶奶需要吸痰,但当时负压没接通,设备不齐全。病人情况很紧急,照顾她的老伴不了解情况,误认为我们故意不给吸痰,指着我们的鼻子大喊大叫。方言大多是听不懂的,我只明白了一句:“我要投诉你们”。

顾不得委屈,顾不上解释,只想着解决问题,想到了用“笨办法给患者吸了痰,患者呼吸平稳了,大爷的情绪也缓和了。一开始患者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对充满感激的,都是恐惧、焦躁不安的。

第一次感受到了患者发自内心的感谢,是来自一位阿姨。她这样对我说,“姑娘,谢谢你们,我和妹妹一起来到这,感谢你们,能撇下家人孩子不远万里来到这里救我们,姑娘你们住在哪?我家是批发水果的,我要让家人运一车水果过去感谢你们。”我真心体会到了自己来黄冈的价值所在,这更坚定了我的信念。

第一次早晨抽了那么多,39个人,每人至少6个采血管。

第一次体会到了求生的欲望。2床的方洪应大叔是一位55岁的患者,没有症状,呼吸很平稳。早晨我们给1床和3床抽了血,暂时没有给2床抽血化验,他的顺序可能靠后一点儿。他就像一个孩子般跟在我身后,“大夫你们是不是把我给忘了?为什么不给我验?我们都一样,为什么不给我抽……你们不能不管我,我死了可怎么办?最后竟像孩子一样坐在地上哭了起来。

我拍了拍他的肩,握了握他的手,耐心地安抚,像哄自己的孩子一般,最后他也不好意思地笑了,我赶紧找到他的采血管给他抽了血。通过这件事我感受到,患者面对疾病时的恐惧和无助,以及求生的欲望,我们此刻就是他的精神支柱。

第一次在工作期间我特别盼望着天亮,我觉得天亮了时间就会过得快一点,因为是第一次进入隔离病房,还是紧张、有压力的。口罩和护目镜勒得过紧,压得我的鼻梁和脸颊刺痛,而此时完全不允许用手去调整。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等着天亮,等到战友们来接我的班。

3月8日,身在黄冈的山东10名女医护工作人员为广大女性送上节日祝福。

第一次值夜班持续工作了11个小时,没吃、没喝、没拉、没尿。做到这一切我是有准备的,首先出发之前4个小时我就不再喝水了,生怕自己有任何闪失。

第一次经历了病房没有陪护。40名新入院患者打水、倒水、协助他们大小便、吸氧、翻身、吸痰、修床头灯、拿被子、递衣服,这些全方位的服务都是由我和战友两个人完成的。还记得下班时,医疗组庄主任问我们“怎么样,这个班上得刺激吗?”这也许是我工作11年,上得最“刺激的一个夜班吧。

第一次佩戴护目镜和口罩工作近11个小时,鼻梁和脸颊被防护面具压出了褥疮,鼻梁上直接被压出了一个小水泡。当走出隔离病房、摘下那套防护面具时,我落泪了。我没有控制自己,我需要释放一下自己的情绪。

下班后回到宾馆睡不着,就坐在窗前的椅子上,疲惫、恐惧、委屈、压力……说不出来的感受,眼泪一上午都没控制住。一名酒店服务人员看到了我的“失控,拍了拍我的肩,给了我一个深深的鞠躬。很多人问我怕吗?说实话我也怕,毕竟自己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肩上还有太多的责任。但眼下国家的需要,患者的需要,也是我的责任,在这个阶段,这些责任高于我的家庭责任。

四、慢慢熟悉了环境,物资设备渐渐都齐全了,工作步入正轨

每天都会收到来自患者的感谢。退伍老兵的敬礼,几句感谢的话,手机上的感谢信息。患者因我们有了生的希望,从满脸恐惧到出现笑容,对我们从怀疑到信任,从焦燥不安到在病房内健身跳舞……真情付出,让我们收获了患者的认可。

点击查看原图

孙宪洁与即将出院的患者合影。 刘巧英摄(人民视觉)

在这个阶段,我要毫无保留地赞扬我们的护理团队。这是一个做任何事情都玩命认真的团队,经历了这场战“疫”,团队每个人都是防控专家。我曾无数次想到了电视剧《亮剑》里李云龙和他的团队。我们是一个敢面对生死考验的团队:一开始防护物资短缺,我们是唯一一支穿过工业防护服进入隔离病房的队伍。我们是“开荒的团队,制定了流程方案,为后期进入的队伍提供了规范。

我们是一个任劳任怨的团队,在病房里扮演了多种角色,个个都是超级英雄。我们是护士,执行医生的各种医嘱;我们是护理员,发饭、喂饭,协助大小便任劳任怨;我们是修理工,修理马桶、水龙头、天花板样样能行;我们是心理咨询师,安抚患者疗愈内心焦虑;我们是快递员,患者与家属间的物资均由我们完成传递;我们是卫生员,病房卫生、垃圾处理均要由我们动手来维护;我们是防控员,病房消毒、防控知识、咳嗽礼仪个个都熟知;我们是倾听者,患者的苦恼、烦躁、不安向我们倾诉了就会好很多;我们是包容者,能包容患者的各种不良情绪,用微笑面对一切。很荣幸我是这其中的一员。

在这里我讲几个小故事。

5床张大爷是一名卧床患者,生活不能自理,不吃不喝,拒绝治疗,没有求生欲,每天就喝一瓶娃哈哈,其他一律不吃。我们都很担心,每天都尽量和他多一些交流,希望能获取多一些信息,为他找到一个点,燃起生活的希望。几天交流下来,了解到他只有一个儿子在国外,想要孙子是他唯一的心愿。我们小组立即想办法联系到了他的儿子,儿媳妇正好怀孕了,我们第一时间告诉了大爷,大爷立刻坐起来吃饭,情况也是一天比一天好,最后也康复出院。

为重症患者范爹爹买蛋糕,送花过生日,给患者一份温暖,帮助他的家人实现他们的愿望,缓解他们不能床前尽孝的遗憾。

协助使用无创呼吸机的患者进食,通常一顿饭就要花费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呼吸几下,再吃几口,来保证营养,保障呼吸。

记得我给一名呼吸困难、不能活动的男患者换上尿不湿时,他向我抱拳表示感谢,抱头痛哭。

在这场灾难中李阿姨失去了两名至亲。看到她凄凄惨惨、战战兢兢的样子,说话都是小心翼翼的、颤颤的,真的好心疼。我拉起了她的手,抱了抱她。她告诉我父母被感染,一周内失去了两个老人,现在自己也被确诊了。悲痛、恐惧、无助让她吃不下、睡不着。我和队友们一次次将饭菜递到她的手中,一次次给她宽心,给她爱护,将我们自己的营养品、水果送到她的面前。慢慢地阿姨开始吃饭、开始有了笑容,多了互动,多了些生活的气息。

在这里也分享一个我个人工作失误的经历,想想挺后怕的。每次进入隔离病房前佩戴防护用具时,我们总是想多一层防护,多一层保障,能耐受几层就要防护上几层。那天夜班,来了新的防护服,质量很好,密封性很高,满满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一层N95口罩,一层外科口罩,我又把防护衣的前封条捂在了口鼻上,带上护目镜。

刚刚进去时感觉相比于往常有点呼吸费力,但没在意,我是个忍耐力比较强的人。半个小时后感觉越来越明显,我开始张口呼吸,有些头疼,眼睛胀痛。还是想忍,想坚持一下,4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不然就剩下搭档一个人。

又过了大约20多分钟,在给一名患者测血压低头时,突然有一种大小便失禁的感觉,出了一身冷汗。那一刻我害怕了,腿也有些发软了。马上冲进缓冲间,拿下护目镜、松开防护服的粘扣,用力喘了几口气,总算缓过劲来了。透过镜子看到自己的脸色很难看,那一刻我是真的害怕了,脑子里想到了广西医疗队那名心脏骤停的护士,想到了我的家人和孩子,感觉到了急速心跳声。细节决定一切,一个小小的失误,险些付出代价,防护过度也是错误。

五、从不舍到泪目的回家路

57天时间,我和队友们一共救治新冠肺炎患者411人,其中重症、危重症92人。3月18日病房患者清零,归期确定:3月21日我们要回家了。预料到了会有一些送别仪式,但当天还是被震憾到了。出发前的酒店门口,工作人员、周边居民都赶来了,从出发到高速口不知道有多远的路,我只记得大街上马路两旁都是送行的黄冈市民,敬礼、深深的鞠躬、嚎啕大哭、高空呐喊;租车队、摩托车队、鲜花,掌声,热腾腾的煮鸡蛋……

最直击我内心的是有两位老人跪在马路上,跪碎了大家的心,这一路,无论是“有泪不轻弹的山东好汉,还是侠骨柔情的女中豪杰,个个都泪撒黄冈。在这个人情越来越淡漠的时代,我感受到了那种穿心入肺的真情。那一份份真挚的爱,如钉子一般砸进了我的人生,让我体会到就算遇到再大的困难,大到国家小到个人,爱是最好的武器,团结一心就能战胜一切!

我的战“疫”感悟

这次援助湖北,除了专业得到了提升,工作有所收获外,最大的感悟就是学会了更加感恩、更懂得了团队的力量。

感恩党和政府的关怀

感恩伟大的祖国和善良的人民。

感恩爱心企业,防护物资、保暖棉衣、小太阳、西红柿、大白菜……从四面八方向大别山涌来,让在前线的我感受到了来自祖国各地的爱护。一个小小的西红柿、一小包山东煎饼承载的是一颗沉甸甸的心,满满的感动,满满的安全感

感恩家人以及我们双方单位的大力支持。刘祺在这两个月里,照顾家人、工作两不误。这次疫情让我们对彼此的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彼此会更加包容。以前对于刘祺的工作我抱怨的比较多,在别人看来他的职业表面上光鲜,但对于我和孩子来说只是:顾不上家、加班出差,熬夜乱吃,不锻炼。

点击查看原图

人民网记者刘祺冒雨在济南防疫一线采访。

经过这场疫情,他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我也理解了他对工作的热爱和担当。他也理解了我平时一边从事护理工作,一边照顾家的不容易。

团队力量是我感悟最多的,没有完美的个人,但是可以有完美的团队。我们作为山东派出的首批医疗队,就是靠着团队的力量才一起抗过了防护物资短缺、风险未知以及体能挑战。只有一起去面对,才完成了这份满分的黄冈试卷。

二、生活方面

1、我收获了一个内心强大的自己

队员一个不少的回来了,胜利的掌声,灿烂的笑容,自信的目光,但是谁又知道他们的内心经历了什么?

我的和一位队友交谈中,她在这57天吃了6盒阿比多尔,吃了胸腺肽,吃了安眠药,喝了57天预防的中药,她告诉我这57天吃得最多的是药不是饭,离开这些药便焦虑难耐。

曾经一名看起来身强力壮的男队友告诉我,他连续4天4夜睡不着,又不好意思说出口,最后实在熬不住找队友借了安眠药。

这场战“疫不仅仅是一场与新冠病毒的抗争,更是一场与自己内心的较量。需要面对未知风险、进入实战的紧张;需要调整作息时间、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患者;需要面对水土不服,饮食不适。挑战和压力一个个迎面扑来,一开始的患者并不是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充满感激的,都是焦虑、烦躁、恐惧、抵触的。

记得第一次进入病房,一名患者因家人送来的日用品收不到,指着我的鼻子对我大喊大叫的场景。媒体报道中,医护人员被感染,医治无效英勇就义;重症患者一个个离去,被封进裹尸袋拉走;感控要求除了上班以外,57天中完全是禁闭在房间独处的。这些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内心,很难熬过去,很容易被压垮。在我们队伍里出现睡眠障碍的不在少数。我自认为我在这方面做得是比较好的,总结一下经验有三点:

(1)做好信息隔离,自我保护。我不会去看太多负面信息,我眼里看到的都是正能量,党和国家的运筹帷幄,万众一心,中国速度,这些都让我的情绪很稳定,心里想着能和钟南山、王辰、张文宏这样的偶像并肩作战,每天都好幸福,充满力量。

(2)相信自己。每天早晨醒来,我都会对自己说“我能行,我是最棒的,今天是美好的一天,一切从相信自己开始。”整个过程我没有吃预防药物,因为我相信自己的免疫力,相信自己的自控力,相信国家,相信我的团队,相信做好自己能做的,做好自己应该做的,结果一定是自己满意的。

(3)随时摆正心态,守护好自己。举个例子:一开始进入湖北,如果你摆的心态是来帮助黄冈的,是英雄来拯救患者的,那你就错了,肯定承受不住来自黄冈患者在焦虑恐惧下对你的排斥与指责,你会觉得怎么能这样对待一个英雄,会极度不平衡。

我没有那样想,我始终的心态是这是中央给山东的任务,是自己的工作和责任,这些工作都是给自己做的。摆正心态,时时换位思考,就能体会到患者的焦虑和恐惧,就能很好地对困扰进行屏蔽,守护好自己。没有人会排斥真心实意的爱,真心服务还是敷衍,患者都能感觉到。我遇到患者的质疑时,总是先想怎样去帮助他,而不是想到对自己的伤害。

2、自我健康管理

对于自我健康的管理,我常常对自己说,即使一个人,也要活得像一支革命队伍,管理好自己。

(1)饮食管理

开始进入湖北,饮食或多或少都有不适应,集体生活,要满足每个人的口味几乎是不可能,在这关键时刻饮食营养也是至关重要的。要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吃是至关重要的。这两个月时间遇到过几次战友在工作中出现低血糖、虚脱的情况,很多队友因贪图多睡一会不吃早饭,因不合口味就放任自己不吃,凑合吃点饼干。我业余是一名营养师,很关注饮食,觉得饮食是健康的根本,尽量把自己的每一餐在现有水平做到最好。菜油盐辣超标,我就放到水里涮着吃,没有青菜,那就吃点水果,尽自己最大可能让自己吃好,不凑合,吃好每天三顿饭,让忙碌不盲目。

(2)坚持锻炼

要想有体力、有精力、有耐力,除了饮食营养,坚持锻炼也是我的一大法宝,我没有一天是不锻炼的,不让出去就在房间里走走跳跳。运动缓解焦虑、增强体质、改善睡眠,在我的带动下,几名失眠的队友通过运动改善了睡眠,缓解了焦虑情绪。

无焦虑地走过这73天里,运动是我的一大法宝。坚持运动,不管是在黄冈期间还是章丘隔离期间,我从来都没停止过。在座的各位都是新闻工作者,不知道大家生活习惯是怎样的。我爱人刘祺平时忙于工作,很少锻炼,身体也有各种各样的小毛病,平时我再怎么说都没有改变他。经历了这场病毒的侵袭,他也注意了饮食,每天也开始了运动。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有时间就去运动一下,为健康加点筹码。

(3)尽量规律平衡的作息

早睡早起。在湖北57天里,除了夜班时间,我都严格按自己的生物钟走,该休息时就去休息,该起床时也绝不贪恋多睡会,不会去贪恋手机电视。我发现很多队友都是靠网络、媒体来缓解压力,追剧、看电影、刷手机,尤其是后来的休整隔离期,导致作息失去平衡,觉得这样很放松。

但是我感觉这不是放松,是放纵。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想如果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用心感知我们身体发出的信号,困了累了就休息一会儿,有时间就去锻炼一下。多关注一下身体,意外会少很多。

在病房和患者的交谈中我听了太多的如果:如果听话当时出门戴口罩就好了,如果平时不熬夜就好了,如果不乱吃野味就好了……生活不会给我们如果的机会,我们都应该活在当下,把自己管理好,经营好每一天,我想未来一定不会差。

经历了这场战“疫,下一步我要踏踏实实工作生活。比如关心环境,我们能不能少用几个方便袋,少一些资源浪费;工作上,用心去对待每一位患者,真诚、用心地思考自己的工作,不敷衍,不凑合;作为一名党员,想想自己能为周围的人和环境能做什么,踏踏实实地做,做好自己能做的,做好自己应该做的。

点击查看原图

责任编辑:王沛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