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师大乡村院乡:湖南乡村地区存五大挑战,考验农村全面小康质量
人民日报客户端湖南频道2020-11-19 09:04浏览量1.6万

2020年11月18日,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乡村振兴蓝皮书:湖南乡村振兴报告(2019~2020)》。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蓝皮书立足对全省的调查认为,湖南广大乡村地区仍然是发展的薄弱地区,提高农村全面小康质量面临着五个方面的困难和挑战。

一是农民收入水平偏低,持续增长困难较大。收入水平是人民群众对“小康不小康”感受最为敏感和直观的指标。蓝皮书分析发现,湖南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自2012年以来出现了一个较大的下降过程,虽然近五年总体上趋于稳定并有小幅提升,但收入整体水平仍然偏低,受宏观经济波动、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农民持续增收的不确定增大。

二是区域农村发展差距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薄弱环节。全面小康,应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蓝皮书指出,湖南省农村地区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较突出,尤其表现在居民收入与消费、公共服务供给和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如湘西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长沙市的三分之一,长株潭地区城乡基础设施基本实现了一体化,大湘西地区则在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三是贫困地区发展基础薄弱,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压力较大。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但“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蓝皮书分析认为,湖南的脱贫攻坚已经取得了决定性成就,但尚有“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问题仍然存在,一些不稳定脱贫人口和边缘人口存在致贫返贫风险,一些贫困地区的基础条件还比较薄弱、亟待解决,这些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导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压力较大。

四是农村人居环境与群众的期盼还有距离,乡村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的风险还较大。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蓝皮书指出,湖南省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离高水平全面小康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距离,农村人居环境状况很不平衡,一些影响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的突出污染问题还没有完全消除,规划还比较滞后,环境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污染防治运转机制、投入机制等还不健全,影响到农民的生活品质。

五是农村市场化机制建设还比较滞后,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全面小康,既强调平衡性、协调性,也强调可持续性,需要形成依靠内生发展动力的良性循环。蓝皮书认为,湖南农业农村发展依靠行政资源、依靠政策推动的因素还比较大,特别是要素充分自由流动的现代化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还比较滞后,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还不足,资源错配等情况还比较多,存在着农产品同质化竞争、低端产品去产能难等突出问题。

点击查看原图

责任编辑:孙超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