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行动方案(2020-2030)》在上海发布
人民日报客户端上海频道姜泓冰2020-12-14 09:29浏览量5.2万

点击查看原图

首届全国中小学和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启动仪式

学生每节体育课的运动密度要达到75%以上,每天在校内参与不少于6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12月12日,《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行动方案(2020-2030)》在上海发布,旨在为全国的学校、家庭、社区提供一整套完整且具有操作性的强身健体策略。

当天,首届全国中小学和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成立,同时发布《新时代体育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点)》及《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行动方案(2020~2030)》(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为全国的学校、家庭、社区以及有关部门提供了一套系统完整且兼具操作性的体育健康促进实施策略。

在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侧弯等体质问题愈发严重,体育与教育分离使得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多地沦为纸上谈兵,逐年攀升的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正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华东师大体育与健康学院研究团队为此牵头研制《行动方案》。该团队近10年来始终扎根于中小学体育教学一线,在全国各地建立体育健康促进系列研究的课题实验基地近30个、实验学校400余所,遍布全国多个省(区、市),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点击查看原图

永德实验小学学生们展示思政融合体育课。 本文图片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据首届全国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华东师大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季浏介绍,《行动方案》提出了兴体育、融体育、亲体育、常体育、智体育的“5+体育”行动愿景,即“民族+体育”“素养+体育”“家庭+体育”“生活+体育”“科技+体育”五大概念、内涵和方法,并给出了具体的行动指南。

实施优质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每节体育课的运动密度要达到75%以上,运动强度达到心率140~160次/分钟,每节课的运动技能练习时间为20分钟左右,体能练习时间为10分钟左右,彻底改变“无运动量、无战术、无比赛”的“三无”体育与健康课。

营造浓郁的“活力校园”氛围。每班每天至少开展两次文化课堂中的微运动,学生每天在校内参与不少于6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师生共同参与每天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教职工每周累计参与不少于18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等。

建立“家庭-学校-社区”多元联动机制。家长每学年组织或参与学校的体育活动不少于3次,家长每学年陪伴孩子参与社区组织的体育活动不少于3次,学校每学年至少举办两次联合家庭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大型体育健康促进活动。

推行科学的“赛事挑战”奖励计划。设计应详细明确,积分合理,项目内容设置应适宜家长和师生参与,且具备挑战性、科学性和多样性、融合性。

建立动态持续的运动智能监控体系。重点关注体育课堂教学指标、体育考试指标、健康生活指标、主动健康指标等4个方面问题,例如,健康生活指标包括身体活动水平、久坐行为、身体形态、视力水平、睡眠情况、心率变化、生活质量指数等。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全国中小学和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及《指导纲要》《行动方案》的发布,承担着将健康理念融入整个学校教育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中的重任,要把学校体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活动有机融合,成为全社会参与、共同促进体育运动和健康成长的庞大、复杂又可行的体系,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实现教育现代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责任编辑:姜泓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