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名小学生通过人工智能自适应学习系统上数学课
“一堆石子,用去60%后还剩1/3吨,求这堆石子原来共有多少吨?”3名同学做错了同样一道数学选择题,手中的平板电脑给出的学习路径却各不相同,有的侧重错题解析和变式练习,有的是巩固量率对应相关知识……12月26日上午,在华东师大科学会堂,40名三至六年级的小学生正在同上一堂数学课,每人面前的一台平板电脑里,华东师大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研发的人工智能自适应学习系统正在运行。通过采集学生作答、反应时间、排除行为、犹豫行为、求助行为等学习行为数据,系统运用深度学习算法和学习测量模型,实现对学生认知状态的智能诊断,给每个学生定制出个性、高效的学习路径规划和资源推荐,以及适当的情感激励。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减负增效,激发学习动力,培养元认知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这样一堂智能学习课,出现在华东师大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的成立大会上。

华东师大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长袁振国介绍研究院筹备成立情况
人工智能将引来“第三次教育变革”
“人类教育经历了‘少数人的精英教育阶段’和‘大规模的标准化教育阶段’。人工智能让大规模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多样化、自主化学习得以实现,人类即将迎来第三次教育大变革。”华东师大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长袁振国表示,华东师大将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集成创新,通过工程化、政产学研用一体化,致力于打造上海和国家智能教育高地。
袁振国认为,过去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可以概括为“人工智能+教育”,这是技术层面的结合,是以人工智能为工具强化教育功能、提高教育效率;未来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将表现为“教育+人工智能”,以教育为核心,以人工智能为动力,促进教育形态和育人模式的根本变革。
据悉,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成立后,将致力于人工智能与教育交叉领域的高端人才培养,同时开展“一体两翼”科学研究。“一体”,即三维自适应学习系统,包括知识维度、能力维度、情感维度,通过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教育的新模式,实现大规模个性化教育。目前研究院已开发出聚焦知识学习的自适应学习系统1.0版本。“两翼”,即瞄准智能教育领域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础研究主攻“人工智能认知理论研究”和“人工智能社会实验研究(聚焦教育场景)”,应用研究聚焦“无形教学机器人”和“无形情感机器人”。目前已经开展研发的有“教学设计机器人”“快乐机器人”“写作辅导机器人”和“语言伴学机器人”。此外,研究院将重点打造一支“智能教育”跨学科教学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跨学科背景具备国际视野的科研队伍、高效执行的工程队伍、保障有力的支撑队伍。

嘉宾为研究院成立揭牌
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教育尚待廓清
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在内的17位国内外相关领域著名专家学者,被聘为华东师大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毛军发,中科院院士、华东师大教授褚君浩,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人工智能与社会治理中心主任靳诺,美国教育院士、普渡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张华华,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名誉副理事长郭毅可作为委员代表,在成立仪式上阐述了对人工智能和智能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上海市科委副主任王晔认为,研究院的成立是加强上海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可望为教育现代化贡献更多的上海力量。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希望华东师大加强教育规律研究,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实践研究,为满足教育需求、解决现实问题拓展思路。
上海市副市长陈群表示,作为我国教育发展先行地区,上海教育行业已经受到人工智能带来的冲击和改变,但总体而言,人工智能对教育的赋能框架和内容尚待理清,技术伦理规范尚待建立,确保人工智能既高效赋能教育又做到安全可控尚待深入研究,在此背景下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系统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智能教育成为华东师大“第一战略”
华东师大党委书记梅兵表示,将充分发挥学校在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以及数学等学科的综合优势,广泛凝聚社会力量,倾力打造智能教育基础研究与应用高地,为促进教育的创新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据悉,华东师大把智能教育确定为学校发展的第一战略,已组建由8个学院教师参加的专门队伍,组织召开了上百次研讨会,与国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了10多次线上交流,组织编写了24册的《人工智能与教育》丛书,形成了“自适应学习系统”初步方案。2020年9月,华东师大举办了全国首个智能教育博士班,被列入教育部正式招生学科,并与微软亚洲研究院、科大讯飞、商汤科技等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和研究机构达成合作意向。
(图片由华东师范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