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开幕在即,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李清泉表示,今年两会他准备了两份建议案,一是建议促进内地、香港两地高等教育双向互补合作,另一个是建议尽快落实和扩大在深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李清泉表示,两份建议案的核心是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内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让大湾区内的高校“合交共响”。
深圳在探索办学自主权方面要勇于做“特区”
李清泉提到,扩大在深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推进深圳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加快创新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战略的内在需要。在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第二批授权事项清单中,李清泉建议中央有关部门出台有力措施,支持深圳尽快开展高等教育办学自主权的试点试验示范,加强对深圳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机制化制度化支持。
李清泉坦言,虽然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高等教育领域,深圳始终是一个“奋力追赶”的角色。李清泉计划在全国两会上建议,让深圳的高校在学位审核、研究生招生计划和方式、本科生推免比例、国际合作办学等方面获得更多的自主空间。“深圳作为计划单列市,作为先行示范区,应该在探索办学自主权方面,承担起特区的责任。”李清泉谈到,建议在遵循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基本原则前提下,以清单批量授权方式,赋予深圳高校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办学自主权,同时提请支持深圳立法或授权深圳立法,落实和扩展高校办学自主权,在制度上保障办学自主权的落地。“当然,如果获得办学自主权,我们也会慎用,通过自我约束和社会监督的双重保证,让办学自主权真正地提升深圳高等教育的质量。”
内地和香港的高等教育要“双向流动”
李清泉一直非常关注内地与香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不过,他今年的建议案中特别提到了一点:这种交流不该是单向的,而应该是双向的良性流动。
“目前,香港有多所大学都确定要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校区,这对促进双方的交流很有意义,但这只是单向的,香港本地青年学生从中获益不多。”李清泉说,香港在高等教育领域不能只“输出”不“输入”。
李清泉表示,目前,香港高校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内地高校在学生交流、学分互认、教师互聘、资源共享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壁垒。他将在全国两会上建议国家出台政策,鼓励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也能去香港建校区。“这将为香港的青年学生提供更多求学的选择,也能够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内形成更便利的交流、更多元的合作。”
深圳大学计划设立香港校区
内地高校“落子”香港,深圳大学已经在积极谋划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李清泉透露,深圳大学正积极筹划在香港设立校区。
“深圳大学是内地距离香港最近的综合性大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有200多名港籍学生在深大就读,我们还有超过1万名深大校友在香港工作,深圳大学也与香港多所大学都建立了合作的关系。未来,我们希望能在香港建立一个校区,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交换学习的机会,同时通过这个平台加强香港政府、企业和内地的交流,推动一些科研成果在香港的落地和转化。”李清泉表示,深大香港校区的想法是“双赢”的,一旦落实,将有力推动深港高等教育双向的交流和互动,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闯出一条新路”。
李清泉表示,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深大也在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与目标。未来,深大将在校地合作布局、校企合作、强化基础性科研创新能力等多方面下功夫,力争在学科建设上实现“从高原到高峰”,打造一批在国内乃至全世界有影响力的学科,为城市的发展作贡献。而本着这样的思路,未来深大会在学科建设上有所调整和侧重,与兄弟高校错峰发展。
深大作为特区大学,与生俱来流淌着深圳特区改革创新的基因,始终秉持着深圳特区敢为人先的城市品格。新时代的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和国家“双一流”建设,迫切需要增强高校改革创新自觉性。深圳大学有能力有条件继续发挥教育改革排头兵的引领示范作用,为国家“双一流”建设继续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地方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