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向大会提交了《关于补齐公共卫生和疫情防控的乡村短板的建议》,建议加强乡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强化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加强乡村公共卫生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在熊思东代表看来,振兴乡村公共卫生事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作。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而与城市地区相比,大部分乡村地区医疗卫生基础较差,疫情防控能力相对薄弱。今年年初我国部分乡村出现局部聚集性新冠疫情,正是由于乡村医疗条件相对较差,疫情防控能力有限,在开展病毒消杀、流调溯源、核酸检测等方面措施不精准,给防控工作带来很大挑战。此轮乡村新冠疫情也暴露出乡村公共卫生防护网的覆盖面不够广,不少网点硬件基础不扎实、漏洞较多,尚未形成完善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预警、防控、直报及救助机制。此外,近30多年来,新现疾病如 SARS、MERS、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不断出现,再现疾病如结核病、梅毒等呈现卷土重来之势,这些都对我们乡村的公共卫生和疫情防控带来极大挑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防患于未然。
为此,熊思东代表建议:一是加强乡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站位,准确认识没有乡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需要尽快补齐乡村公共卫生体系和疫情防控存在的短板;制定面向2035年的乡村公共卫生事业振兴计划,把乡村公共卫生建设纳入到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县域医联体建设,实现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全覆盖;完善乡村医疗机构疫情防控网络,建立医防协同机制,让医疗与疾控形成合力。
二是强化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对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加强预检分诊规范设置、发热病人处置流程、流行病学调查、最新诊疗方案等内容的培训,提升乡村医疗机构应急处置能力。
三是加强乡村公共卫生领域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实际需求配置核酸检测实验室、重症隔离病房等,构建多方参与、多元供给的乡村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提升医疗保障能力。提升乡村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水平,运用5G、AR/VR等最新现代智能技术,实现城乡医疗卫生机构时时在线诊疗和远程医疗,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四是加强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医学院校定向培养乡村医疗卫生人才,着力解决人才“下不去、留不住”问题;选拔乡村医疗卫生人才到县级及以上医院学习,重点加强应急管理、传染病防治等业务培训;引导医学生到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实习或就职,促进城乡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学习互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