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学院:智慧教室全力助攻师生教学活动
人民日报客户端山东频道2021-08-03 19:49

“炎炎夏日哪里去,智慧教室候您来!”近日,济宁学院圣地青年公众号“我们的济园”栏目新推出了俏皮图文,“智慧教室”这一陪伴了师生6年的忠实伙伴,因炎热夏日中的舒适学习环境再次引发关注。

由2016年项目刚启动时师生对新生事物的观望、质疑,到2018年学校智慧教室建设和刚出台的《智慧校园总体框架》国家标准高度吻合时师生的认可,再到如今成为师生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济宁学院智慧教室在学校“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建设思路引领下,通过智能化便捷功能和管家式贴心服务,全力助攻师生教学活动。

设施智能,环境温馨

“智慧教室也学孔子开展人文关怀呢!”下午雷阵雨,刚上完《论语研读》课的田耕老师回到办公室感叹。原来,田老师正和同学们深入探讨“仁爱”思想,突然教室的灯全自动打开了,诧异之余,才发现外面乌云滚滚,天变黑了,师生相视而笑。

这只是智慧教室教学环境自动调控的一个环节——灯光调控。学校在智慧教室建设中,始终秉持“为教师配备先进的教学设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理念,注重设施、环境的智能和温馨,切实为师生的教学活动服务。

2016年,在济宁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吕灵昌的带领下,学校认识到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技术对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和教育治理能力优化提升的保障和促进作用,积极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精神,将信息化建设作为支撑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

彼时,智慧教室建设在全国还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可借鉴的经验极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降低风险,成了学校智慧教室建设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经过反复研讨,学校确定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驱动,以应用为驱动,采用边建设,边探索,边优化的实施方案。由2016年8月启动到2019年底的三年半时间,分为四期工程逐步推进,最终完成了123间传统多媒体教室的智慧化改造。

整体设计,高瞻远瞩

2019年9月21日,多方专家学者来到济宁学院调研智慧校园建设,在听取汇报、参观现场和体验使用效果后,对智慧教室的建设模式,运维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是《智慧校园总体框架》国家标准的具体落地示范案例。

说起当时的场景,智慧教室建设项目负责人、教务处副处长孔国良仍显得有些兴奋和自豪。作为坐落于儒家文化发源地曲阜的山东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济宁学院的智慧教室建设能跻身于山东省属高校前列,先后吸引省内外40余所高校来考察交流,这得益于学校智慧教室在整体设计上的眼光长远。

学校从项目启动之初就建立了实用性、兼容性和长效性相统一的机制,注重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于有效的设施投入。在智慧教室的改造当中,教室的装修采用简洁明亮的风格,把资金倾斜于学习桌椅的购置,让学生用得舒适;经过反复考察、进行招标,选定有质量保障和完善售后服务的商家产品,并选定产品设备型号和种类,避免因产品和管理平台不兼容等问题影响后期的管理与维护。

人工服务赋能“不时之需”

“您好,老师!请问您需要什么帮助?”智慧教室调度室的技术员赵恒冲和宋星光负责接听来自教室内线老师打来的电话,对于能当即解决的问题远程即时解决,对于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随时启用备用方案,并安排相关人员确保在10分钟内到位解决。

硬件设施、软件平台建成了,但师生是否会用且能否熟练运用成为智慧教室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该校在推广智慧教室平台功能的同时,鼓励师生分享使用智慧教室的心得体会,带动更多的师生加入到智慧教室更有成效地使用和创新队伍当中。

“我都会用云课堂了!”年近60的张丽老师颇有成就感。张老师多年教授《大学语文》课程,平时都习惯用U盘拷贝课件到教室上课,那一次U盘出故障改变了她的上课习惯。课后,管理中心的老师联系她,手把手地教她怎么用云课堂,还加了微信,随时提供咨询服务。

保护师生隐私和信息安全

个人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也是师生们关心的问题。在2018年12月28日的“济宁学院智慧教室项目启用仪式”中,校党委委员、副院长刘德胜专门强调要加强安全防控,严防师生信息泄露。

在保护师生的隐私和信息安全中,智慧教室建设注重加强授权和防控措施。一方面,加强校园网防火墙、入侵检测等网络安全设施的检查、监督与管理,并通过计算机安全等级保护等手段,严防敏感信息泄露;另一方面,加强授权管理,保护师生的知识产权,如每次课后都采用初始化电脑设备关闭、录制和点播课程要求审批授权使用。

经过6年的努力,济宁学院完成了智慧教室的设施改造,建成了融合11个与日常教学服务管理相关的智慧化系统的综合教学管理服务平台,可以保障12400余名师生同时上课。

面对已经取得的成绩和未来的发展前景,济宁学院副书记李志红说,信息化时代下的智慧教室建设道路永无止境,学校只有继续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以师生为本,以服务教学活动为中心,才能在打造全流域数据支撑的智慧校园浪潮中,更上一层楼。(李艳)

责任编辑:王喆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