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滇西应用技术大学银龄教师周月梅——
支教期满后,我又续签了3年
年轻的时候,我曾经在农村中小学教过书。从那以后,我就一直惦记着农村学生。这也是我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后,选择去西部支教的初心:趁着身体还好,发挥自己的余热。
去年,教育部启动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选派退休教师去西部高校支教。这对我而言就是起跑令。于是,我和同为退休教授的老伴远离家乡,来到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希望能够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教学科研经验,助力西部教育。
初到云南大理,高原反应成为我们工作的第一个“拦路虎”,刚来的时候,甚至整晚都睡不着觉。
除了要克服对环境的不适应,教学也没有我们一开始想的那么轻松。我的研究方向是数量经济学,主要讲授运筹学、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和高等数学类的课程,相关教案早就烂熟于心,但在支教过程中却不能完全适用。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的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贫困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多,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这就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状态重新设计教学方案,也要利用课余时间为孩子们进行额外辅导。支教的工作强度,有时比我退休前还要大。支教过程中也有力不从心的时候,但看到学生期盼知识的眼神,我们又会充满干劲。
在很多重要的课程上,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力量相对薄弱,很多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也需要不断完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了给学生授课,我们也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和培养,参与院系的课程建设和培养计划制定。每学期,我们都要旁听很多青年教师的授课,撰写听课报告,面对面交流。这些青年教师都特别勤奋认真,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成长与希望。
支教一年多来,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学校的关爱,也见证了学校的进步,学习氛围越来越浓厚。孩子们热爱学习,青年教师安心认真工作,应用技术类的知识教育正在不断普及和加强,我心中感觉非常满足。朝夕相处的岁月中,我们还收获了珍贵的友谊。这里的孩子淳朴热情,他们的真诚感染着我。有一次我和老伴在操场散步,有学生拍了照特意做成明信片送给我们。
能和西部地区师生分享知识,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我们早已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支教期满后,我和老伴又续签了3年协议,不舍初心,也不舍得这里的老师和孩子。学校的很多重要学科还没有建立起完备的教学体系,我们想再多尽一份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