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是厦门市农村面积最大、农业占比最重、乡村人口最多的行政区。疫情发生后,该区134位乡村医生义无反顾地走上前线。
他们之中,有的第一次穿上防护服,尽管闷热无比,依旧忍住不适上门为居民做核酸采样;有的入驻密接者所在的隔离点,不仅为隔离人员采样、量体温,还为他们做心理辅导;还有的乡医,辗转服务多个村居,最终回到自己熟悉的工作地,和广大乡亲站在一起、携手同行……昨日,记者连线同安区莲花镇、新民镇和汀溪镇的三位乡村医生,聆听他们的抗疫故事。
方金源:做乡村医生保护村民,不仅是传承,更是责任

“秋老虎”来得凶。三十多摄氏度高温下,同安区莲花镇云埔村乡村医生方金源热得直喘气。当乡村医生23年,这是他第一次穿上全套防护服。
“第二轮核酸采样,我从上午7点多一直做到了中午12点多。防护服和天气的双重‘烤’验,甚至让我觉得快要窒息了。”方金源说。
稍稍一动,他就能感觉到汗水顺着额头滴落;随着时间的推移,方金源的呼吸声也越来越重。然而,方金源没有停下。让他坚持下来的,只有一个信念:加快采样速度,让村民们早点回家休息,别热中暑。
除集中采样点外,方金源还承担着上门采样的工作。为做到“应检尽检,不漏一人”,他时常需要带着物资,为三十多位行动不便的村民和老人提供上门服务。“上车,入户,采样,再回到车里去下一户……一轮下来,至少两个小时。室内外的冷热交替,是对我们的另一种考验。”方金源说。
好在,村干部们已把宣传引导工作做在了前头。入户时,村民们都比较配合。
值得一提的是,方金源的妻子和父亲都是乡村医生。此番,妻子陈春兰和他一样,早出晚归,化身“大白”为云埔村的疫情防控工作而奔忙。“做乡村医生保护村民,不仅是传承,更是一种责任。”方金源说。
杨莺莺:穿上防护服的那一刻,就觉得自己使命在肩

同安区新民镇梧侣社区的乡村医生杨莺莺说,支援核酸采样,就像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知道几点会来任务,也不知道具体支援哪里。
这几天,她根据上级指令,转战洪塘镇龙西社区、同安区第二实验小学、洪塘镇郭山村等核酸检测采样现场。昨日,杨莺莺终于回到自己熟悉的工作地——梧侣社区待命。“在外采样时,我就很记挂社区的乡亲。未来一段时间,我应该能经常见到他们,和他们携手并肩、共克时艰。”杨莺莺说。
2003年,杨莺莺加入同安乡医队伍。她并未抱怨乡村条件艰苦,而是把为村民办实事放在了第一位。时至今日,这份初心没有变。“穿上防护服的那一刻,觉得自己使命在肩,就也没有那么多顾虑了。”杨莺莺说。
杨莺莺有两个孩子,大的上初三,小的还在上幼儿园。这段时间,对疫情没有概念的二宝时常在视频通话时哭闹,一个劲儿地问她:“什么时候回家?”即使心疼,杨莺莺也只能调整状态,温柔地告诉孩子:“我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你们要勇敢,要听爸爸的话,和大家一起战胜困难。”此时此刻,她期待小家的团聚,更期待,大家的平安。
刘木格:我们是冲锋一线的乡医,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9月14日下午,同安区汀溪镇隘头村乡村医生刘木格接到指令,前往同安区密接人员隔离点驻点支援。当晚,他就已投入工作,直至深夜。
这是一次风险较高的工作。每天,刘木格都要全副武装,进入隔离房间为密接者量体温,采集咽拭子和鼻拭子。即便如此,刘木格还是很淡定。“一开始来隔离点,家人意见很大。但我们是乡村医生,哪里有需要就要往哪里去,做好个人防护就行啦!”
面对固定的空间和较长的隔离期,隔离人员难免会产生焦虑情绪。因此,除做好日常工作外,刘木格还时常“客串”心理咨询师,为大家排忧解困。
什么时候可以解除隔离?什么时候能和家人见面?尽管工作任务重,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呼吸吃力,但面对这些问题,刘木格还是会尽力安抚隔离人员——“暂时的分别,是为了更好的团圆。安心在这里配合疫情防控工作,一定要身体健康地见到家人!”
在刘木格看来,乡村医生默默无闻,却也不可或缺。“我和乡医伙伴们冲锋一线,就是希望守护银城,让大家的健康码早日变绿!”
来源:厦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