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运动医学分会在穗成立
人民日报客户端广东频道姜晓丹 张阳 黄睿2021-10-18 10:16浏览量7.7万

2021年10月15-16日,首届逸仙运动医学高峰论坛暨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运动医学分会成立大会在广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及港澳地区的运动医学及相关领域的专家齐聚广州,共同见证这场运动医学界的学术饕餮盛宴盛大开幕。

点击查看原图

多学科联手助力运动医学全面发展

本次会议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卫平教授担任大会主席。李卫平教授介绍,本次会议目的在于加强学术交流合作,带动区域运动医学事业的均衡发展,更好地造福百姓。

李卫平教授指出,作为一个新兴学科,运动医学学科目前的发展面临着尴尬境地。“体育界的人进不了医生的圈子,医学学科之间也有篱笆。”他强调,运动医学作为新兴学科,不是单一的,而需要多学科协力。在医学领域,除了运动医学医生、运动康复师,还需要更多的内科医生、康复科医生、全科医生和基层医生一起来推动。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东京奥运会跳水男子三米板冠军、男子双人三米板冠军谢思埸,及他的教练——广东省跳水队总教练何威仪也出席了大会。2016年初,谢思埸因脚伤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运动医学科接受治疗,由李卫平教授为他实施手术并提供术后康复指导,终于助他重返赛场实现梦想。

点击查看原图

谢思埸表示,自己受伤之后很快调整心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很感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及李教授,帮助他恢复训练、调整状态。

“对于运动员来说,专业的运动医学非常重要,除了身体的治疗,也会注重心理的开导。”教练何威仪表示,目前队内运动员们的保健医疗不仅仅是在受伤后才介入,而是贯穿练习、比赛的前中后期全过程,这能够有效延长运动员的比赛寿命。

与国际接轨,推运动康复培训规范化

李卫平教授指出,逸仙运动医学高峰论坛通过和港澳运动医学医师深入交流合作,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与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加强三地医疗卫生与健康领域交流合作。“粤港澳运动医学交流十分密切。近五年来,除了每年举行联合会议外,三地医师每年还到贫困地区进行技术扶贫或义诊,港澳的专家也经常到内地开展讲学和手术演示。”

李卫平教授认为,港澳在运动医学方面与国际接轨,在高新技术上有巨大优势,尤其是运动康复方面,港澳有很正规的运动康复培训机制,又有优秀的治疗师,这正是内地目前最欠缺的。希望三地今后围绕相互学习和规范化的议题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合作,让更多运动损伤病人得到更好的康复治疗。

“本次会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来自全国的运动医学科同道们立足于临床实际问题,加强交流和探索,有助于提高运动医学临床及科研水平,推进运动处方的开展,加强医工、医体融合,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李卫平教授说道。

点击查看原图

相关链接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成立于1835年,是全国最早开展关节镜和运动医学的单位之一,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为广东省运动队开展对口医疗服务,2016年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运动医学科成为广东省首家运动员医疗保障定点单位和奥运会广东省运动员医疗保障定点单位。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运动医学科长期参与中国国家队驻穗集训及广东省运动队的日常训练,提供专业的医疗保障,除为如亚运会等重大体育赛事提供医疗保障服务外,已先后诊治国陈小敏、杨维、劳丽诗、梁艳华、邢芬、苏飞翔、谢思埸、刘婷婷、易建联、朱芳雨、周鹏、吴毅懿、郭辉、姜春鹏等奥运冠军、世界冠军、亚运及全国冠军等众多精英运动员近500人次,并使这些运动健尽快恢复运动能力,重返赛场。

运动医学科现分设六个亚专科:下肢运动损伤专科、上肢运动损伤专科、运动康复专科、脊柱运动损伤亚专科、慢性运动损伤肌腱病科、运动营养科。运动创伤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临床诊疗水平达国内先进水平;在少见﹑罕见病或疑难关节疾患的诊治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年收治病人达1800例,年门诊量达25000人次。

责任编辑:姜晓丹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