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江苏大学迎来了组建20周年暨办学119周年。近日,学校相继举行《印·像:江苏大学发展历程中的记忆》《兴农重器:中国农机文化传承与创新》新书首发式,用图片和文字向众人讲述这所学校薪火相传、砥砺前行的故事。
从三江师范学堂到国立中央大学,从镇江农业机械学院组建到更名为江苏理工大学,2001年8月,由江苏理工大学、镇江医学院、镇江师范专科学校三校合并组建而成的江苏大学,已成为一所以工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重点综合性大学,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共建高校,首批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江苏大学赓续了三江师范学堂的学脉,发扬着“作育人才,以图自强”的家国情怀和“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奋斗精神,扎根中国大地,培育爱国奉献、自强奋进的光荣传统,形成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育人特色,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贡献力量。
始终把“为国育才”作为学校核心使命
在江苏大学校园东北角的一处试验空地,研究生孙志伟和队员们正抓紧调试他们自主设计的直线型植保无人机,为即将奔赴的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路演做准备;2000公里外的青海门源第二寄宿制中学,一张张笑脸让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许悦更加坚定理想......校园内外,江大学子们传承发展“自强厚德、实干求真”这一基因品格,在新时代舞台上再显身手。
建校之初,学校师资中一批上世纪四十年代美国留学归来的农机、力学专家,在新中国成立后放弃国外优厚生活条件回国,仅用10多年时间,便在1978年将镇江农业机械学院建设成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
为了“让青年才俊像泉水一样奔涌而出”,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设创新创业学院、菁英学院以及金山英才班、吴仲华班、高良润班等一批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创新实施微专业、现代产业学院、云上研修资源等旨在拓展专业面的教育教学改革举措。学校连续7届捧得挑战杯“优胜杯”,斩获“互联网+”各类大赛奖项15项;近五年共有8454名学子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超过250名学子奔赴基层,在选调生、村官和服务西部计划、苏北计划中发光发热。
对照“双一流”建设标准,学校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一方面积极从海内外引进高端人才,一方面持续加强自身人才队伍建设,师资力量不断增强。2021年,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王谦获评国家教学名师,3名博士后入选“香江学者计划”“澳门青年学者计划”。
始终以科技创新铸造学校灵魂
翻开江苏大学校史,一个个名字灿若繁星:著名农业机械专家、内燃机专家、排灌机械事业创始人戴桂蕊,中国高等院校农业机械学科创始人高良润,著名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专家、中国检验医学高等教育奠基人之一刘恭植......
江苏大学曾经为新中国创造过多个第一:第一个水田犁国家标准、第一个摇臂式喷头系列、第一代植保机具、第一台半喂入自动脱粒机、第一台内燃机水泵……
创新是江大人科技进步的“密钥”:合并组建20年以来,学校科研经费总量超99亿元,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7项,科技部国家科技项目、课题、任务共计21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9项,取得了一系列创新突破成果。学校水泵相关研究成果广泛运用于南水北调、太湖流域治理等大型工程;研发的“一种轴向喂入式稻麦脱粒分离一体化装置”斩获我国农机收获领域首项国家专利奖金奖;经过近十年的持续技术攻关实现高速列车专用高性能安全玻璃的研发及产业化,让中国制造的高铁前窗玻璃逐步占据国内九成市场......
“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江苏‘两个率先’发展要求,实施‘国字头’品牌建设工程,就是江苏大学发展的方向。”江苏大学党委书记袁寿其说。
始终以大学气质和文化激发学校活力
10月20日,在江苏大学2021年“信仰公开课”示范课上,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岳志强向全体学生发出“什么是青春”的叩问;软件工程专业大一新生黎佳写道:“在这场思想碰撞中,我懂得了新时代中国青年肩负着怎样的责任......”
多年来,学校实施文化引领战略,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开展“思政第一课”“毕业生毕业前最后一课”“校园热点面对面”“五棵松讲坛”“辉煌一课”“人文大讲堂”“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推广篆刻艺术,推进校史馆、中国农机文化展示馆、校名文化产品中心建设。
2011年起至今,两名年届耄耋的老党员匿名捐款50万元设立“两个共产党员奖学基金”;创业学子、2019届校友冯志达毕业一年后捐赠100万元反哺母校建设科研实验室;主动请战、投身抗疫,800名师生志愿者快速集合连夜出发支援抗疫一线;留学生娅娜因传播中国文化而获得俄罗斯联邦国家少年教育中心盛赞……这些都是学校以向上向善的校园文化涵养青年学子家国情怀的写照。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校上下将赓续学校心怀‘国之大者’的‘贵族气质’,从责任担当上下功夫、从锻炼本领上下功夫、从崇德修身上下功夫、从矢志奋斗上下功夫,始终秉持自强精神,谋大局、应变局、开新局。”江苏大学校长颜晓红说。
(高雅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