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冬已至,窗外寒风瑟瑟,教室里书声琅琅,孩子们在志愿者老师的带领下,学习英语知识。这一幕,出现在近日湖北省房县门古寺镇狮子岩村小学的“四点半学堂”上。
房县门古寺镇地处房县县城西南34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山区乡镇。2015年10月以来,湖北中医药大学先后选派6名工作人员来到门古寺镇红星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让红星村成为远近闻名的中药材产业专业村。2021年7月,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该校又选派3名工作人员,组建乡村振兴帮扶工作队,来到门古寺镇狮子岩村继续开展驻村帮扶。“四点半学堂”,正是工作队为提高帮扶质量进行的探索。
近年来,该校驻村工作队在门古寺镇接力帮扶,访农家、下田间,全脱产开展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中医药专家团队深入蕲春、麻城、英山、罗田、五峰、孝昌等地,听民情、解难题、办实事,促进生态保护和中药材产业融合发展,唱响了一首乡村振兴“协奏曲”。
接力驻村 让初心闪耀在山乡
“湖北中医药大学工作队到村之后,主动承担起疫情防控工作,既做宣传员,又做服务员、保障员,给了我们很多帮助。”回忆起学校乡村振兴帮扶工作队初来时的情景,狮子岩村党支部书记饶飞仍记忆犹新。
2021年7月,工作队刚驻村不久,疫情防控形势严峻,队员们闻令而动、冲锋在前,坚持“5+2”全天候在岗,摸排人员信息、宣传防疫政策,帮助村“两委”开展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
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开创新局?在正式驻村前,队员们纷纷向往届工作队“取经”;驻村后,第一时间前往原驻点红星村调研,主动对接配合狮子岩村“两委”,全面参与村内改革发展建设工作。
“我们要学习汲取好经验,跑好‘接力赛’,下好‘一盘棋’,更好地助力房县乡村振兴。”该校驻狮子岩村第一书记王欢说。
半年间,狮子岩村的家家户户前都留下了工作队的足迹。队员们广泛开展防返贫致贫调研,摸排核实数据;积极谋划村级产业发展,向社会推介当地合作社农副产品;逐户走访脱贫户,宣传讲解教育扶智政策,参与开展2021年度狮子岩村“优秀学生”评选表彰……
1月11日,“狮子岩村党群心连心活动”举行,工作队与村“两委”组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为70岁以上的村民提供免费理发服务,90余名老人享受了此项服务。2021年10月15日,该校党委副书记李水清一行赴狮子岩村调研指导乡村振兴工作,并代表学校向狮子岩村捐赠乡村振兴帮扶资金10万元。
2021年11月15日,房县县委书记纪道清一行到学校对接乡村振兴和对口帮扶等工作。座谈会上,该校校长吕文亮表示,将继续加强与房县的战略合作,持续选派强有力的乡村振兴帮扶工作队,聚焦“五个振兴”,聚力“强组织”“兴产业”“防返贫”等工作要求,扎实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如今,该校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在定点帮扶狮子岩村的同时,继续联系原驻点村红星村。
创新生态模式 提升种植质效
初冬时节,麻城黄土岗镇伍家河村内花香漫山,沁人心脾。菊农们正趁着晴好天气,采摘菊花,忙得不亦乐乎。麻城福白菊历史悠久、天然纯正,具有明目、解毒、护肝等功效,被誉为“药中珍品”。
为促进生态保护和中药材产业融合发展,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湖北省中药材技术体系研发首席专家、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黄冈综合试验站站长刘大会和团队,针对麻城福白菊耕地资源有限,菊花长期连作障碍等瓶颈问题,共同实施了“一种、二改、三调”轻简生态种植技术模式。在新技术模式的培育下,福白菊成本效益显著提高,品质优化提升,其中绿原酸等有效成分含量比常规模式高15~30%,产量也由原来的亩产200多斤变成了500多斤,每年额外为农户增收万余元。
近年来,该校积极与麻城市政府开展“产学研”合作,制定了中长期园区建设、产业发展科研“路线图”。菊花茶、护眼贴以及菊花眼罩、高科技含量福白菊提取物……菊花的日用、药用价值研究也得到长足发展。
在蕲春各地,刘大会团队通过推行蕲艾“五改两促”轻简生态技术,加大标准化、科学化种植水平,提升种植质效,亩艾叶产量较传统增产2到3倍,艾叶出绒率提高20%,挥发油含量比常规模式高30%,推广种植面积已超过10万亩。
选育新菌种 破解产业发展难题
英山和罗田位于大别山区,产出的茯苓以个大、实坚皮薄、肉质丰厚、颜色白皙、药用性能好著称于世,茯苓种植成为了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好门路,但种植过程中菌种退化、产量低、质量差等问题也逐步出现。
2017年,学校附属湖北省中医院(湖北中医药研究院)以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茯苓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构建及产品研发”项目为依托,联合5.78菌种选育单位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对茯苓开展新一轮的育种工作。项目组以 DNA 分子标记为基础,通过杂交、单孢、原生质体融合等育种手段,建立茯苓高效育种体系,并筛选获得新的优良菌株,提高了松木转化效率,有效破解了村民的种植“难题”。
2021年11月15日至16日,中国中药协会组织专家对选育的茯苓新菌株“WZ-1号”进行了田间现场测产和鉴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技术突破了目前茯苓遗传育种方面的难题,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新菌株具有遗传性状稳定、抗杂菌感染能力强等特点,可有效带动湖北茯苓主产区茯苓产量和质量的提升。
通城县是湖北省的南大门,位于幕阜山区,是湘鄂赣三省交界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医疗卫生资源有待提升。医院与通城县中医医院和隽水镇卫生院签订对口帮扶协议,配合省卫健委工作队开展健康帮扶工作。“我们将克服困难,带着感情,将对口帮扶协议的各项事项做好,做到位。”该校副校长、附属湖北省中医院院长何绍斌说。
林下掘金 村民走上致富路
金秋时节,喜迎丰收。走进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县仁和坪镇富裕冲村,山间林下随处可见村民采挖天麻的勤劳身影。
“我们以前只会种玉米、土豆这些传统农作物,现在合作社带着我们在林下种天麻,这些‘土疙瘩’养活了我们一方人!”正忙着采天麻的富裕冲村村民杨大姐脸上笑开了花。
近年来,五峰县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摸索出了“林药蜂”立体生态种植新模式:依托优厚的森林资源优势,倡导村民在林下种植药材,周边配套养蜂,适度发展鸡牛羊养殖,可以在保护林地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带动当地群众增收。在此基础上,该校专家帮助五峰在全省内进一步推广“林药蜂”种植经验,制定五峰县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持续探索优化当地中医药产业结构。
2021年10月31日,由湖北中医药大学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主办的“中药健康·助推兴旺”五峰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召开。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表示,将全力支持五峰挖掘资源潜力、研发中药产品、擦亮中药品牌、打造“武陵药库”。
“脱贫攻坚的成果来之不易。学校将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围绕全省和地方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需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湖北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唐峻说,学校将通过全方位的科技合作和人才支撑,支持基层开展更接地气、更兴产业的帮扶,促进校地深度合作,让越来越多的农民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