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4点多,天还未亮,按停手机闹铃,迅速起身做核酸检测物资准备,不到6点便穿好防护服,开始一天的核酸采样工作,直至晚上十一二点……这样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东北师范大学校医院的109名医护人员一干就是二十多天。
面对长春严峻的疫情形势,当校医院决定成立疫情防控工作组进驻校园时,医护人员纷纷请战,不到半小时就有100多人报名。他们中既有办理完退休手续的老员工,也有上有老、下有小的“70后”“80后”,还有入职不久的新人们。
防护服下,汗水浸透了衣背
9轮核酸检测,共检测18.9万人次;发放抗原试剂盒检测4轮,完成8.83万人次检测。21栋寝室楼,869个房间,穿着闷热的防护服爬上爬下,从早上五点多干到深夜……

医护人员给学生核酸采样
核酸采样是防疫重要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全校师生23000多人,具有采样资格的校医院医护人员却只有60多人,1:384的比例让核酸采样任务异常艰难。
为保证采样工作顺利进行,校医院有采样资格的医护全员上阵,满负荷工作。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他们一干就是六七个小时,不吃不喝、不能上洗手间,因为穿脱一次就要消耗掉上百元的防疫物资。只要10分钟,脸上、身上就会冒出细密的汗珠,几个小时下来,他们的衣衫早已浸透,有的医护人员因为长时间戴橡胶防护手套,双手被浸泡过敏、脱皮。因采样无法吃喝而错过饭点儿更是常有的事,待工作结束,盒饭早已凉透……
现场采样只是全员核酸采样的一部分。结束现场采样后,医护人员还要去隔离区逐寝入室采样。每栋楼,每个楼层,每个房间,每个学生一一采完样,已是头晕目眩,一天下来,“骨头都要散架了”,医护人员笑着道。忙碌一天回到休息区已是深夜,想通过视频看看家人,但他们早已进入梦乡,尽管满心牵挂最后还是算了吧……
“你在大娘家好好待着,等妈妈回来”
“你在大娘家好好待着,等妈妈回来”。校医院的孙莹莹含泪告别孩子,连忙赶回学校,参与到紧锣密鼓的疫情防控工作中。
孙莹莹是这次校医院驻校防疫队伍中的一名普通护士。作为年轻妈妈,孩子才3岁。爱人也参与了防疫工作,她本可以留在家中照顾年幼的孩子,但就在她得到医院批准可以回家的时候,却犹豫了。一边是嗷嗷待哺的孩子,一边是刻不容缓的防疫重任,最终她还是毅然决然地奔赴前线,将幼子托付给邻居照看。工作之余,每每想起孩子,她总是倍感心酸。
药师王春佳晕倒在岗位上,护士张萌萌由于长时间持续工作,腰部疼痛难忍,但他们都只是简单治疗后又匆忙返回工作岗位。普通医护如此,校医院领导班子更是如此。每天其他人已经休息了,院长方岱敏、党总支书记刘晓龙、副院长刘秀峰等人还要协调第二天的工作,管理调度防疫物资,可以休息的时候天都快亮了……

会计胡佳办理防疫物资出入库并亲自搬运
检验科通宵的灯火
“全校师生的安全,就是我们最大的安慰!”检验科的医务人员说。
作为吉林省具有核酸检测实验室的2家高校之一,检验科承担了全校核酸检测的重任。检验科只有4名医护,在多轮全员核酸检测的情况下,为尽快让师生查到准确的结果,很多个夜晚,检验科都灯火通明。
医务人员待在密闭的检验室里,穿着最高级别的防护服,在检验室核心工作区的操作台上,一批又一批不断接收样本、提取核酸、配制试剂……每天都与可能存在的病毒“面对面”。尽管存在感染风险,但他们依然无所畏惧地认真对待每一例样检,通宵达旦地忙碌着,只为以最快的速度将检测结果上传到“吉事办”里,好让师生们放心。多日以来,检验科实现日均检测量2000人,最多时日检测量达到5000人。争分夺秒的同时,核酸检测系统也在不时更新转变,检验科医务人员们克服种种困难,不停学习新技术,最大程度地保障了核酸检测的顺利开展。

核酸检测实验室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尽管校医院医护人员们克服的困难各不相同,但他们有着共同的坚守:一切为了师生的健康。如果你在校园里的某个角落遇见了这些美丽的身影,请在心里向他们说声“谢谢,您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