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古迹遗址日今年的主题为“遗产与气候”,旨在推动全世界关注气候变化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带来的挑战。为此,4月18日,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指导,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科技保护专项基金联合行业多家单位,日前在沪以连线方式举办“气候变化与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主题论坛。多位来自上海及国内文化遗产保护行业的专家、学者,围绕着“风险管理”“预防性保护”“遗产地监测”等话题,共同探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
近年来,“防患于未然”的保护思路在全球文保领域逐步形成共识。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预防性保护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研究中心总编、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滕磊提出未来的文物保护性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除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立的规范、有效管理模式,还需开展跨学科、跨部门合作,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全面提升技术、管理和应变能力,并积极探索“预防性保护专项基金”“文物+保险”等创新模式。
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李晓武则认为构建不可移动文物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是实现预防性保护的重要举措。他以庐山国家公园遗产地(文化遗产)监测预警系统为例,分析了在风险管理理论和现代科技支撑下,庐山世界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体系构建的路径和特色,为国内遗产地预防性保护的一个借鉴范本。
庐山世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监测预警中心主任熊焰也提到,庐山气候特殊,全年有180多天是雨天或雾天,“不识庐山真面目”对文物保护即是一个挑战,也打开了文旅融合的新想象。“遍布庐山的监测系统既能为专家、工作人员提供实时数据和决策依据,同样它也是一幅很优美的数字作品,公众游客通过监测中心可以欣赏到不同角度的庐山风景。”
“气候”和“遗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休戚相关。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秘书处主任燕海鸣指出,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遗产地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来自气候变化的威胁。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文化遗产管理研究专委会秘书长魏青也表示,国内不少自然遗产也正遭受着气候灾害的威胁。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原副总工程师王立平坚定认为,气候变化下的不可移动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是将来遗产保护发展的一个必由之路,“当前我们的工作方针仍是抢救第一,但从被动走向主动的趋势不可改变,这与社会的进步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