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杭州拱墅区的孩子和家长们有些措手不及。为了能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鼓励同学们继续保持学习的热情,用科学带给大家逆境中的力量,国科大杭高院教授亓洪兴首次尝试以“科普主播”的方式,为杭州观成实验学校小学部和杭州市观成武林小学1000多名学生带来一场题为《中国航天光电遥感技术发展》的直播课。

1个小时的直播课,收获了近2000人的收看和15万多的点赞。从航天光电遥感为切入点,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照相机、打印机、电视机等例子,亓洪兴以常年所从事的研究为切入点,将中国航天光电遥感技术发展史娓娓道来。
中国航天的光电遥感技术是从哪里起步的?亓洪兴拿与老百姓关系最密切的风云气象卫星事业举例开始讲课。1969年1月29日,周恩来总理高瞻远瞩地提出:“要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到1988年9月8日,我国首次成功发射一颗气象卫星,并发回第一幅云图照片。
50年来,一代代气象人和航天人携手共进,勇于创新、接续奋斗,科技的自立自强让我们从此告别了完全依赖外国气象卫星数据的历史,自主可控的中国红外航天技术让中国气象从跟跑、并跑走向领跑。
“我们国家为什么一定要发展自己的气象卫星?”面对一到六年级的年龄跨度,亓洪兴用通俗的语言说出了其中的道理,“我们不能完全依赖外国的技术。哪天我们和外国‘吵架’了,他们把GPS服务关掉,我们的飞机、汽车、轮船全都变成瞎子了。中国的气象卫星正是在这样的类似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亓洪兴告诉学生们,我们一定要发展自己的气象卫星技术,不能让自己国家的命脉掌握在别人的手里。
“2021年,中国航天发射次数达到55,位居世界第一。就在前不久的4月16日,我国的大气环境监测卫星成功发射并完成探测任务,这是世界上首颗具备二氧化碳探测激光探测能力的卫星……”当亓洪兴提及中国科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绩时,直播间里的氛围也热烈了起来,同学们表示:“自豪!”“中国好棒!”“好好学习的动力!”

亓洪兴提到,他此前工作了十几年的中国科学院上海技物所,60年来充分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屈不挠地走出了中国人自己的航空航天红外光电技术发展道路。
亓洪兴感慨,虽然我们国家的科技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依然还有不少技术受制于人。“这是我们的耻辱,但这也提醒了我们,一定要发展自己的技术,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这就需要我们的同学们努力学习,未来参与到祖国的科技发展当中。”他说。
除了科学知识,亓洪兴还鼓励因疫情而居家学习的同学们要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充实自己,要和前不久刚刚“回家”的航天员一样勇于去探索未知的宇宙的未知的奥秘。
直播最后,亓洪兴热情地激励鼓舞孩子们:“努力学习吧,孩子们,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我们今天的努力学习,不仅能让我们成长,还能帮助国家发展科技,让国家不再被其他国家欺负,让中国成为强国。这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梦想,探索神秘又美丽的宇宙,我要从现在就开始打好基础。”从小就着迷航天的二年级学生张鑫诚表示,直播课给他注入了更强的学习动力。

五年级学生宋紫祺说:“科学给我们带来了逆境中的力量。我们要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力量,科学防疫,从我做起。同时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疫情,通过这些有意义的讲座,学习科学知识,丰富内心世界,保持身心健康,即使在家隔离也能和窗外的春光一样明媚。”
看着互动区中的评论以及孩子们写的读后感,第一次尝试直播上课的亓洪兴表示既兴奋又感动,“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些孩子,我们口中的报效祖国应该变为实干的行动,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未来和希望。我更想对他们说‘后生可畏,焉知后者不如今’。”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亓洪兴第一次为中小学生上科学课了,带着那份珍藏心底很多年的教育情怀,他一直为科研育人和科普育人奔走努力,两年多时间为杭州中小学生们带去数十场讲座,希望以此唤起青少年对科学的好奇、对祖国的热爱,以青春之我投身科技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