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更是明确提出“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资源环境国情教育”。江西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文化优势及实践建设实践经验,理应走在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领域。九江学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教育,以学堂制特色化全面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工作。依托庐山、长江、鄱阳湖等地域生态资源、生态文化及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学校成立了渊明学堂,制订并出台《九江学院渊明学堂建设方案》,全方位立体声推进生态文明教育。从2012年开始,围绕“双融合”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机制(融合地域资源、融入学科专业),建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生态文明涵养的“四维一体”人才培养机制,逐步探索形成了“双融四维”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模式,重点打造了“五类课堂”特色教学体系,形成了生态文明教育的“九江学院经验”。
打造生态文明教育的思政课堂,为新时代大学生筑绿魂。以专篇讲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开设《生态文明选讲》课程等形式建设生态文明教育思政课程;同时注重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课程教学过程,提升课程思政水平。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打造生态文明教育的思政课堂,为新时代大学生筑绿魂。
打造生态文明教育的地域特色课程,为新时代大学生立绿心。结合地域资源特色,重点建设了以“鄱阳湖课堂”为品牌的专题课、基础课和特色课。围绕地理地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及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等,邀请名师或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技术骨干作客鄱阳湖课堂,开展专题教育。开设《鄱阳湖与生态文明》等特色课,建设了《环境规划与管理》等一批江西省一流课程。以“长江生态文明”为学术交流品牌的长江生态文明论坛、长江生态文明学术沙龙和生态文明教学沙龙,目前已连续主办了3届长江生态文明论坛,举办20余期学术沙龙和2期教学沙龙等活动。
打造生态文明教育的融合创新课堂,为新时代大学生显绿能。依托江西省长江流域产业生态模拟与环境健康重点实验室,以资源与环境学科为主体,融合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结合“山江湖”特色地域资源,跨学科跨行业组建“问山问水”生态文明教育教学团队,共同营造了“求实启智和谐,生态融合创新”的团队文化,打造了一支“思政与学理互通、理论与应用协同”的专兼职高水平师资队伍。每年从一年级新生跨专业选拔了长江生态文明试验班,按照基础优化、实践强化、能力提升等三个阶段重点培养,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鼓励学生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
打造生态文明教育的行走课堂,为新时达大学生把绿脉。组建长江生态文明田野调查队,结合优秀地域资源建立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开展“走读”实践,开展长江、鄱阳湖等生态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调查实践活动;开展“研学”实践,围绕地域生态资源、环保意识等开展专题研学活动;开展“求证”实践,就社会关注的生态环境热点问题,开展取样、分析、实证活动。总结剖析了入选全国生态文化村的九江市长水村、双井村、竹塅村,上饶市晓起村,景德镇市五华村等地域生态文化内涵;总结剖析了九江长江岸线保护、鄱阳湖江豚保护、候鸟保护、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经验,逐步建立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特色育人资源库,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江西及长江生态文明实践等进教材、进课堂、进大脑。
打造生态文明教育的云端课堂,为新时代大学生享绿知。立足地域资源和生态环境特征,建立了生态环境大数据实验室和区域产业生态模拟实验室;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开设线上沙龙、线上课堂、线上论坛、线上调查等活动,让大学生可以享受到更丰富的知识来源、更接地气的知识结构。
经过1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在提高学生生态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19年牵头组建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高校生态文明研究联盟。2020年获批建设江西省长江流域产业生态模拟与环境健康重点实验室。2019年依托地域资源的“协同-融合-引导”生态文明养成教育模式获得江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21年以“山江湖”特色资源和文化育人成果,再次获得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审签:郑少忠
欢迎投稿,投稿请发rmrbj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