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问到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山东泗水县一位叫宋凡朕的孩子留言说:“我最想让支教的老师们们留下来”。在这个暑期,山东科技大学乡村振兴支教团的老师们走进热火朝天的乡村,与济宁市泗水县圣水峪镇八士庄村的孩子们结下深深的情谊。
在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的大背景下,谁来关注孩子们成为容易被忽视的一环。尤其在暑假期间,父母出门忙碌,乡村中的孩子们缺少精神文化生活,日常除了看电视就是玩手机,下水塘游野泳等安全隐患也变得突出。着山东科技大学乡村振兴支教团聚焦乡村实际需求,紧扣短板盲点,既充实了服务内容,更完成了一轮乡村深度调研。
支教从问题着手,从需要出发。八士庄村外出务工人员多,全村65名学生中 ,留守儿童就有15名。过去,忙碌的家长们觉得能让孩子吃饱就算照顾好了。由于孩子与父母之间缺少沟通,不少孩子变得内向、缺少安全感。支教老师们发现这一情况后,一一进行家访,专门让家长和孩子分别给对方写家书,让那些生活中不常表达的爱意流露在家书的字里行间。经过老师们一个暑假的陪伴,有几个内向的孩子从最初的咬着嘴唇不说一个字,到现在露着笑脸把心里话告诉老师。

安全教育是暑期必修课。“我憋不住了”“我也憋不住了”……8月1日,在八士庄村委办公室里,一场特殊的溺水自救课正在进行。支教老师先让孩子们捏鼻子数一数自己能憋气多长时间,最长的能憋气一分多钟。然后接了两大盆水,让同学把脸浸没在凉水里,没有一个人坚持超过半分钟。孩子们说感觉水往鼻子里灌,而且碰到冷水十分紧张根本没法呼吸。老师又让孩子设身处地的想想,掉入水中,身体被水流裹挟会怎样?孩子们面色一变,课堂氛围变得紧张起来。这一堂生动的防溺水课程,让经常去水塘游泳、抓小鱼孩子们对“水老虎”有了畏惧之心。
用高质量的精神产品吸引孩子,引领心灵。“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捐的书”、“这是齐鲁出版社捐的书”…看着一堆堆、一摞摞新书,惊喜的情绪充斥着支教教室。支教之初,教师们就发现村子里孩子的课外图书少,纷纷协调各个出版社,为孩子们捐书。经过几番周折,700多本儿童图书陆续寄到了八士庄村。
“海军的故事、成语故事、宇宙恐龙的故事,这些书我都喜欢。大学生哥哥、姐姐们不怕天热,不怕蚊子,来给我们上课,讲故事、教我们唱歌跳舞。我长大了,也要像他们一样,考上大学,做一个有用的人,保家卫国!”四年级的刘利洋拿着刚领的几本书激动地说。
支教越深入,内容越丰富。除了这些,还有“妈妈的回信”、升国旗、红色文艺汇演、儿童图书推介……这个暑期,山东科技大学乡村振兴实践团支教团的老师,准备了丰富的内容,让留守的孩子们过了一个多彩的暑假。
山东科技大学从2014年就开始对口支教八士庄,至今8年。每年临近暑假支教,山东科技大学都要经过五轮面试筛选,挑选出最认真负责和能力突出的支教老师,针对村子的现状,提前准备支教课程,确保高质量完成支教任务。
服务的同时,更是调研,更是情感沟通。“在今年八士庄村支教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我们不仅发现村里孩子们的实际问题,也切实理解乡村振兴的意义。我们支教老师也发生了许多小故事。有的老师水土不服,硬是靠着藿香正气水和退烧药挺过了最艰难的时光;有的老师支教期间低血糖,一下课就跑到厨房抓起一把白砂糖就往嘴里塞……面对种种困难,没有一人叫苦喊累。大家用行动鼓励小朋友克服困难,培养良好习惯,我们自身也迅速成熟了!”支教队长赵嘉来说。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山科大校团委将一如既往支持山科学子为乡村教育事业做贡献,鼓励同学们讲好乡村振兴大背景下的青年故事。”山东科技大学校团委书记尹立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