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云居文化与周边历史文脉之间的文化关联,9月3日,“千年刻经史 匠心石作缘”——云居寺首届石作文化节拉开帷幕。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房山石经与云居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罗炤,北京史研究会理事杨亦武,文博研究馆员、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刘卫东等专家学者,围绕我国石作文化的深厚历史背景,以云居寺珍藏的房山石经中所蕴涵的文献研究、历史溯源、文化传播以及石经文化与文旅融合相互发展等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交流发言,深入探讨石作文化中的历史、文化、艺术等内容,进一步挖掘房山石经的文化内涵和学术价值。《北京石刻史话》作者刘卫东向现场游客签名赠书,该书以北京地区石刻为主要线索,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各种文字铭刻材料,科学解析了以云居寺为代表的各类石刻的产生、演变过程,使读者对中国古代的石刻艺术和文化有更为深入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云居寺发挥馆藏石刻文物资源优势,通过“云居寻宝”互动内容,让观众在观看石作文化展示之余,在千年古刹中观赏《石作文化专题展》《敬畏千年 房山石经》《钟灵福地 宝塔金经》《石经地宫》《云居寺北塔须弥座砖雕展》等精品展览,一睹体现石作文化的精品文物原貌。多年来,云居寺把诸多文物保护成果转化为精品专题展览,将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和活化利用相结合,进一步加强云居寺“展研一体”的理念与实践。
为增加活动的参与性和趣味性,现场游客可以体验拓印、石刻、泥塑等传统文化项目,还设有铜人活雕塑表演展示,铜人表演者配合肢体语言将石经从开采石料到雕刻成石经的过程一一展现,用新颖创意、灵活生动的方式向观众展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刻经历程。游客还可以在非遗项目烙画葫芦的体验中,亲身感受其烙铁代笔的书画方式,从中体会房山石经在“一锤一錾 铿锵斧斫”中积淀的千年文化内涵,让更多的社会大众从互动体验中解析古人智慧和匠心精神。
房山石经中的书法雕刻精湛,字字工整俊秀,荟萃了柳公权、颜真卿、欧阳询等十一位书法家之大成,是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珍贵的缩影。为多角度展示云居寺丰厚的历史文化,云居寺与《中国书法》杂志社合作编辑北京房山云居寺、石经山刻石考察专题文丛,日前刊发《北京房山云居寺的石经书法》《房山石经瞻仰》《房山云居寺刻石考察记》等8篇文章和大量精美图片。
此外,云居寺作为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始终把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润心的博物馆教育职能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形成线上教学、线下实践等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此次活动特邀青少年团体参与互动活动,体验传统文化,旨在让青少年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爱上博物馆。

房山地处首都西南,地域广袤、历史悠久,盛产汉白玉。大石窝地区石料的开采、雕刻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而身处石刻之乡的云居寺也深受石作文化的影响。隋大业年间(公元605年)云居寺开山祖师静琬为使佛法永存世间,遍访我国的名山大川后,选择盛产丰富石料的怀玉乡(大石窝)白带山凿岩为室,开启了千年刻经历史,同时也加快了大石窝石作文化历史发展的脚步。延续千年的云居寺刻经,向世人展示了先辈们精湛的石刻技艺。
下一步,云居寺将继续以全方位、多形式打造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扎实推动文物活化利用,加强云居品牌交流互鉴,加快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云居寺为平台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