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见”见到新时代的中国
人民日报客户端2022-10-23 10:53

党的二十大期间,人民日报推出“一见”栏目,刊发系列评论文章。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解码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展望新时代新征程。我们集纳了这一系列文章,供读者精读。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

盛玉雷

《人民日报》(2022年10月16日 第05版)

两张照片,见证一个村庄的蝶变,映照一个时代的前行——

一张,昔日挂在陡峭悬崖上的藤梯摇摇欲坠;另一张,今日的钢梯直入云霄,乡亲们走得踏实、走得稳当。

2022年全国两会上,来自四川的益西达瓦委员,带来悬崖村的新消息。习近平总书记仔细端详两张照片,话语谆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

悬崖上的今昔之变,为中国式现代化写下生动注脚: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

——“我们的城市不能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脏乱差的棚户区。”

这十年,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5900多万套,1.4亿多群众喜圆安居梦。

——“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边生态环境质量仍然很差,这样人民不会认可,也经不起历史检验。”

这十年,荒山变绿、浊水变清,老百姓在城市中能拍到星轨、在家门口能感受自然,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

这十年,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坚持人民至上”,作为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写入了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

犹记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用10个“更”字,描述人民的期盼;

犹记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概括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中国式现代化,锚定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新中国成立不久,我们党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至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一以贯之。

为了这个根本目的,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我们党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

“不负人民”,伟大建党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打下“人民”的精神基因。

“造福人民”,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是逻辑起点,人民是价值旨归。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成为坚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理念。

牢记“国之大者”,坚持人民至上,我们坚定不移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条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也一定能够走得稳、走得好。

“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刘天亮

《人民日报》(2022年10月18日 第07版)

破旧的三层小楼,陡峭的木质楼梯,7平方米的昏暗小屋……这里曾是宝志华一家三口的“蜗居”。

难以想象,这是在上海,不远处就是繁华热闹、网红打卡的“新天地”商圈。

2022年7月,宝志华和他在建国东路的街坊们,迎来新生活。上海中心城区成片旧改历经30年,终于在新时代彻底完成。

靠什么完成被称为“天下第一难”的旧改?靠的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真正把群众当亲人。

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千家万户的事,连着党心,连着民意,检验着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成色。

16日,党的二十大隆重开幕,习近平总书记话语铿锵:“唯有矢志不渝、笃行不怠,方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不负时代、不负人民,正是因为操心着群众的操心事、揪心着群众的揪心事,正是因为“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饮瓢水,品百姓甘苦;摸炕被,感乡亲冷暖;掀锅盖,知人民饥饱。“粮食够不够吃”“看病有没有保障”“河流水质如何、鱼类恢复得怎样”……这些困扰群众的“小事”,摆在总书记的案头、记在总书记的心中,也一项项列入中央重要会议议程,一次次成为政策发力点。

“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

这是人民领袖的为民情怀,也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初心使命,更是世界上最大执政党的“民生行动”。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十年来,我们持续用力。天更蓝了,水更清了,住得更宽敞了,看病更方便了,办事更快捷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一定会越过越好!更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山西大同坊城新村村民白高山家。在村民说“希望日子越过越好”时,总书记这样回答。

“更好日子还在后头”,时代呼唤着我们,人民期待着我们。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的郑重宣示,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新征程上,不负时代,就要“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不负人民,就要“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不负时代、不负人民,我们必能交出新的优异答卷,让人民的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好。

三件大事的“历史性胜利”

彭飞

《人民日报》(2022年10月19日 第05版)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三件大事”的“历史性胜利”引发广泛思考,给人深刻启迪。

——“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回望世界历史,有些大党、老党衰落和垮台,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曲折,“万花纷谢一时稀”。

世界把目光转向东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巨大成功。

立志千秋伟业,百年风华正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永远年轻、永葆青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一滴水可以见太阳。

十余年前,秋冬季节,许多城市“雾霾围城”,蓝天白云成了稀罕物,居高不下的“PM2.5”成了人们的困扰。

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我们向几十年发展积攒下来的污染问题“宣战”。

“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新时代给人们带来了无数可亲可感的变化,人们亲切地称为“我们的新时代”。

为什么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走进湖南省凤凰县菖蒲塘村,对“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脱贫故事”感受会更真切。

曾经,这里的村民,发现病虫害,找不到“药方子”;摘了熟果子,寻不到好销路。

而今,猕猴桃、柚子、刺葡萄……这里仿佛是百果园,果实销往各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当地坚持因村因户因人施策,补上技术、营销等短板,贫困山乡变为水果之乡,乡亲们过上了好日子。

精准扶贫方略,助力山乡巨变、绘出山河锦绣。

中国为什么能创造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三件大事”的“历史性胜利”,归根到底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这十年,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引领着我们党的航程,照耀在新时代的征途,温暖了亿万人的生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有力引领指导党和人民事业发展。

政党的活力在于它的思想灵魂。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

“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坚持人民至上,不仅是这一科学理论的价值本色,也成为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旨归。

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共产党一定能赢得更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增强志气、骨气、底气

崔璨

《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0日 第05版)

“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志气、骨气、底气”。

党的十八大以来,“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成为无数人“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的共同心声。

创新增志气。

一桥,三地。“拿下港珠澳大桥,世界上就没有我们中国人不能造的桥!”这是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工程师林鸣矢志攻坚的志气。

把一个个“难题”变为了“奇迹”,让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一定能”,风高浪急、惊涛骇浪,压不垮奋斗志,难不倒中国人!

斗争壮骨气。

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我们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面对国际局势急剧变化,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展示不畏强权的坚定意志,在斗争中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牢牢掌握了我国发展和安全主动权。

发展强底气。

14亿多人民,960多万平方公里。“太空出差”创造历史,“中国饭碗”端稳端牢,“国之重器”砥柱中流,生态文明引领潮流……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

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满怀自信,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伟大复兴。

2022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中国人民“志气、骨气、底气空前增强”,把“有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列为我国发展的“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之一。

十年砥砺奋进,绘写壮美画卷。稳经济、促发展,战贫困、建小康,控疫情、抗大灾,应变局、化危机……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

领航力量,扭转乾坤;思想之光,照亮征程。

这十年,正是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中国人民创造了新时代的伟大成就,“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

“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坚定志不改、道不变的决心,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

增强志气、骨气、底气,自信自强的中国人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奋斗,必将谱写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加绚丽的华章。

新领域新赛道 新动能新优势

李洪兴

《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1日 第05版)

“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这四个“新”,让人们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前景。

火热实践中,有最生动的注脚。

标准续航里程605公里,百公里氢耗1.18公斤,折合每公里使用成本仅0.4元……今年8月,来自6家企业的100辆燃料电池汽车,在上海“集中发车”。

聚焦“双碳”目标,上海加速驶上“氢赛道”,制氢储氢和商用等方面已初步形成产业集群,3年内实现产业规模超过千亿元。

锚定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的上海,是我国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的一个缩影。

新,意味着广阔机遇,昭示着无限潜力。曾经,“互联网+”赋能千行百业;如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更多新技术方兴未艾,带来新机遇、孕育新活力。

在贵州贵阳白云区的食用菌产业示范园,智能菇房门口的屏幕上,显示着温度、湿度等一系列参数。数据传输到管理后台,系统通过云计算反馈,食用菌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生产。

难以想象,这是在曾经贫困问题最突出的欠发达省份贵州。如今,这里是全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数字经济增速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

开辟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新领域新赛道”,才能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壮大“新动能”,形成发展“新优势”。

奇瑞、江淮汽车新车型闪亮登场,国仪量子、国盾量子、本源量子等量子企业发布新技术、新产品……2022世界制造业大会,让安徽合肥备受瞩目。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合肥有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领域新赛道,新动能新优势,关键在一个“新”字,创新则是其最有力的支撑。

进工厂车间、到企业一线、看科技前沿……这十年,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深入创新要素最活跃的地方,提出一系列重要理念,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成为愈加壮阔的时代洪流。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十年来,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上升了23位,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掌握了创新主动权,就掌握了发展主动权。实现了科技自立自强,中国人民就更加自信。

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加快科技创新,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需要人才的支撑,需要制度的保障,需要让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出来。

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我们一定能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尹双红

《人民日报》( 2022年10月22日 第05版)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全过程人民民主展示出勃勃生机和强大生命力。

——这是最广泛的民主。

先后10次公开征求意见,汇聚各方意见建议102万条……民法典起草过程中,人民的智慧充分涌流,让民法典成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保障人民权利的法律宝典。

“每有大事,必相咨访。”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民主的阳光,照耀中华大地,真正照进每个人的生活。

——这是最真实的民主。

院落绿化怎么搞,小区卫生谁来管,老年活动室怎么建……社区居民和干部面对面,这是四川成都沙河社区的一场“坝坝会”。

“小院议事厅”“屋场恳谈会”“协商议事室”……表达真实的关切、真实的诉求,人民通过各种民主形式,真正参与到治理中来。

——这是最管用的民主。

第一轮征求居民改造意愿,必须90%的同意;第二轮改造方案,签约率超过85%才生效……

众人的事由众人商量,把“百家心”拧成“一条心”。发端于上海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助力啃下成片旧改“硬骨头”后,再次运用到零星地块旧改上。这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让人民当家作主的生动实践。

在一些国家,人民只有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休眠期,只有竞选时聆听天花乱坠的口号、竞选后就毫无发言权,只有拉票时受宠、选举后就被冷落。“这样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

评判一种民主形式好不好,实践最有说服力,人民最有发言权,归根结底要看能不能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国外一项持续多年的民调显示,中国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满意度,连续10年超过90%。这是中国式民主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生动反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

围绕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进行网络征求意见,累计收到网民建言超过854.2万条;“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网上征求意见,从100多万条留言中,整理出1000余条建议……这是问计于民的制度实践。

补齐农村养老短板、破解大城市住房难、为空巢老人提供更多救助保障……这是全国两会代表委员提出的意见建议。

社区规划、老旧小区改造、停车位设置……这是各地基层民主恳谈、协商议事时的常见话题。

人民的期盼、希望和诉求,有地方说、说了有人听、听了有反馈,人民利益既能畅通表达,也能有效实现。

全过程人民民主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中国人民将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定走下去。

责任编辑:温腾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