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上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武汉洪山礼堂隆重开幕。湖北省政协委员、武汉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张玉建议:发挥武汉都市圈创新引领作用 突破性发展生命健康产业。
张玉委员说,他关注到今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格局全面形成,成为引领湖北、支撑中部、影响全国、辐射全球的重要增长极”。“这是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战略支撑。”他认为,发展都市圈的关键是整合资源,如好的都市圈可以整合科技创新、周边制造业及地理、成本等优势资源,以协同效应推动区域产业集群创新发展。
湖北省正在加快构建“51020”现代产业集群,其中生命健康产业是5个万亿级目标产业之一,也被誉为“永不落幕的朝阳产业”。“但是,湖北省该产业年产值不到6000亿,在全国居‘第二梯队’,与北京、上海仍有差距(北京2025年规划产值1万亿,上海2021年7000亿)。”因此,张玉建议,湖北要以武汉都市圈建设为契机,强化产业集群跨区共建、科技成果跨区转化、资源要素跨区流动,推动从研发、生产到应用的全产业链优化升级,从而促进湖北省生命健康产业突破性发展。为此,他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抓供应端:区域联动,整合“武鄂黄黄”优势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张玉建议,要以武汉为科创研发龙头,发挥科教、智力资源优势,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大培育高水平创新主体,打造世界级科技创新策源高地。以鄂州黄冈黄石为生产制造支撑,围绕延链、补链布局产业,发挥当地制造业基础和人力资源、成本优势,承担生产、加工、组装、制造等功能,构建与武汉联动的生命健康生产制造链。以交通一体化发展为枢纽,发挥湖北省“九州通衢”优势,加快构建都市圈水陆空立体综合交通体系,以高效率、低成本的物流服务,助力生命健康产业链接全国、通达世界。
第二,抓应用端:牵引带动,加快推动湖北委省共建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高磁场效应。张玉提到,生命健康产业的突破性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临床应用与转化。而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更是推动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的战略性平台。近年来,北京、上海等地不少医院在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下,创建了一批国家级医学/医疗中心(如上海现有国家医学中心6家、区域性医疗中心43家),形成了医学研究高峰和成果转化高地,吸引了一批国内外制药企业,包括湖北省部分企业,赴北京、上海进行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为进一步把武汉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带动湖北省医学创新上水平、占高峰,他建议在经费投入、政策支持、配套措施等方面,支持高水平医疗“国家队”进一步打造优势学科群,以品牌效应形成创新资源“强磁场”,更好地吸引新药、新技术、新设备、新器械等在我省的孵化、转化。
第三,抓治理端:政策驱动,完善产业保障机制,夯实发展基石。综观国内生命健康产业标杆地区,政策因素是推动发展的重要保障。张玉建议,湖北省要聚焦都市圈生命健康产业,一是加强政策协同,实行圈内各城市产业同规划、同政策、同标准,推动人力资源、市场准入、审批服务等一体化,提高都市圈共建共治水平。二是加强有组织的创新,打造高水平产业创新联合体。由政府主导,搭建“产学研用”联动合作平台,引导开展生命健康领域“卡脖子”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三是完善激励政策,如江苏对取得Ⅲ期临床试验批件的创新药,择优给予1000万-3000万支持;对获得生产批件的创新药和改良型新药,再分别给予最高3000万和1000万支持。张玉说,他希望湖北省也加大对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研发和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等的奖补力度,不断调动创新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