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滩上,有一群奋战的天文科技工作者
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苏频道2023-01-18 11:32浏览量2.9万

凛冽的寒风在青海省德令哈市蓄集乡野马滩呼啸,茫茫戈壁上几只骆驼悠然啃着干巴巴的荒草,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野马滩上,矗立着一座洁白、高大的“高尔夫球”,里面包裹着紫金山天文台13.7米毫米波射电望远镜,这里有画卷般美丽的景色,还有一批仰望星空的天文科技工作者。

2022年8月开始,青海省海西州辖区内突发新冠疫情,德令哈市的工作、生活被打乱了,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望远镜的观测任务受到极大的威胁,为了保障正常的科研工作秩序,青海观测站立即启动了一系列的应急预案,确保了正常的科研活动未被疫情所影响。

做好疫情防控,统筹安排工作,确保正常的天文观测活动。新冠疫情突发,形式严峻、复杂,13.7米毫米波望远镜运维团队人员面临着极大的挑战。青海观测站党支部、工会等部门及时召开了动员大会,本着“确保正常的天文观测活动”的原则,对本观测站的疫情防控进行了工作安排,动员广大党员带头值班,在德令哈市新冠疫情连续封控的半个月时间里,6名观测人员24小时不间断观测值班,保障了13.7米望远镜正常的科研观测任务,同时做好站区的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杜绝了站区疫情的发生。

响应国家防疫政策,调整防控、值班安排,保障最佳季节的天文资料获取。2022年12月初,国家新冠疫情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德令哈市机场、公路交通陆续恢复,使得德令哈辖区人员流动性加大,为了因对即将来临的新冠疫情“爆发式的增长”形式,青海观测站及时制定了应急预案,按照“减少人员聚集、加强个人防护、当好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确保望远镜正常观测”的原则,自12月16号以来,我站统筹安排疫情防控和科研工作,制定了合理、可行的观测值班秩序,确定了减少人员外出和到站的上班模式,加强了站区防疫消杀、望远镜巡查、站区安全巡逻等机制,确保在最佳的天文资料收获季节,保证了正常的天文数据采集工作。很快,站上人员开始出现新冠感染症状,正常的值班秩序再次被打乱,站上及时让无症状的人员先坚持在岗位一线,有症状的及时就医、主动药物治疗,加快康复。

按照身体状况,及时调整值班策略,进一步打好“第一波”新冠疫情感染攻坚战。在放开交通管制在不到两周的时间里,站上望远镜运行团队所有人员都“羊”了。这时候,只能是早期感染、但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的人员开始走向一线岗位,带病坚守在工作岗上。为了减少大家在海拔3200米的值班时间,值班模式由原来的两人48小时,调整为两人24小时,全体党员同志积极发挥党员先进性,主动带头、带病值班,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调动了全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张旭国,他是新冠感染比较早,恢复时间比较长的人,作为常规运行组组长,主动带头第一时间走向工作岗位,忍受着身体乏力、咳嗽等症状,依然坚守在望远镜观测运行的最前沿。李亚鹏同志做为入党积极分子,主动请缨多次值班,新冠感染后依旧坚守在值班岗位,毫无怨言,为其他同事争取更多的休养、恢复时间,是全站工作人员学习的楷模。随着新冠感染人数的进一步增加,大家开始拖着疲惫的身躯、忍受着咳嗽等不适,陆续返岗,13.7米毫米波望远镜没有因为德令哈市“第一波”新冠疫情感染,影响正常的科研活动。

保障站区生活物资、确保站区运行安全。2022年8月以来,海西州多次出现新冠疫情,在全州严格交通管制的情况下,为了确保被封控在站区工作人员的生活,马奎主动承担了蔬菜等生活物资的采集工作。住在农村的他,依靠周边温室大棚的便利,多次给站上采购基本的生活物资,确保了在站15人的食堂物资供应。在德令哈解除交通管制迎来“第一波”新冠疫情感染后,马奎的身体一直没有出现新冠感染症状,他多次主动参加站区安全、司炉等运维工作,还兼顾着站区正常的班车驾驶,表现出了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使我们全站职工学习的榜样。

疫情无法阻挡毫米波射电天文选址工作。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科研人员,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打造世界级天文研究中心”高位部署要求和海西州委、州政府“整体规划、科学布局、分期实施”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积极配合疫情防控检查,多次前往海西州德令哈市辖区内雪山牧场(东经96.585,北纬37.976,德令哈市西北150公里)进行天文科研考察活动,积极推进海西州世界级天文观测基地建设。工作人员为了取得冬季雪山牧场选址点的POST望远镜观测资料,为了夺回因疫情检查、核酸检测、车程等损失的时间,夺回在雪山牧场测试点更多的工作时间,常常是早晨八点前出发,晚上回到家已经快夜里八点了,每天起早贪黑,往返300公里,前往海拔4500米的位置开展现场天文测试工作。张海龙,中国共产党党员,在20天的野外测试中,期间只休息了1天,脸晒黑了、嘴上火了,可是从来没有一句怨言,白天在高寒、高海拔的地方测试设备,晚上回到家,急匆匆总结一天的测试结果,与南京团队进行讨论,制定第二天的测试方案。在德令哈放开交通管制,“第一波”新冠疫情爆发期间,他坚持带病居家办公,及时处理数据,总结测试报告,发现问题及时到站检查,他的精神感染站上的所有人,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无食堂供应餐食的情况下,自力更生,保障正常的科研活动。在德令哈放开交通管制,“第一波”新冠疫情爆发之际,观测站厨师因家中突发变故回家奔丧,观测站又远离市区,加上刚刚来袭的新冠疫情,一时无法恢复站区食堂正常的餐食供应,只能由值班人员自己动手做饭,解决在站期间的吃饭问题。本就繁重的值班工作又加上需要自己解决吃饭问题,让原本托病上岗的工作人员面临又一挑战,工作人员体现出无畏的坚守精神,自己从食堂拿材料做饭,解决温饱问题,同时又高度集中精力,投身于科研工作,确保了13.7米望远镜正常的观测任务。

远离家庭,疫情下长期奋战在冷湖赛什腾山。青海省海西州在2022年多次突发新冠疫情,可是并没有阻挡在冷湖赛什腾山上的望远镜基础建设。2022年8月,青海省海西州突发新冠疫情,此时,位于海西州茫崖市冷湖镇赛什腾山上的“墨子”望远镜和MASTA望远镜基础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邵先辉,中国共产党党员,依然前往冷湖,奋战在赛什腾山建设一线,在疫情交通管控、全员核酸检测等等因素下,主动联系地方政府,在确保疫情防控安全的情况下,每天驱车160公里,往返海拔3800米的建筑工地,对现场施工进度、工程质量监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是谁有想到,这一去就是四个多月,他远离家庭,毫无怨言,一直坚守在最前沿。

青海观测站工作人员统一战线,既加强自身防护、积极乐观对待新冠病毒,又带病工作在科研一线,确保了13.7米望远镜正常的科研活动。在站上工作人员陆续出现阳性时,大家团结一心,互帮互助,倒水、递药、盖被子如常事般浮现眼前,每一位人员都不打退堂鼓,默默坚持,互相鼓励,终于迎来了抗击“第一波”新冠疫情的胜利。我们是这片天空的仰望者,更是青海观测站各望远镜的守护者!

责任编辑:姚雪青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