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崩岗治理、突出抓好生态小流域建设、借助信息化手段强化水土保持监管平台......江西省赣州市经过系列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一跃成为“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不断打造出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样板。如今,随着赣南脐橙、休闲旅游等生态产业蓬勃发展,当地老百姓靠吃“生态饭”鼓了腰包,赣州市也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道路。
治“伤痕” 水保兴
“以前我们村里有2000多座崩岗,一下雨,土层就开始流失,形成泥石流,引发洪涝灾害,导致村民们苦不堪言。如今,崩岗沙洲变成了绿洲良田,变化可大了!”在赣县区白鹭乡上塘村的小路农场,漫山遍野的脐橙树,枝头的花香扑面而至。农场主人谢小路对这儿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感慨颇深。
赣南多山,特殊的砂土土和多雨天气共同产生了一种名为“崩岗”的地貌。赣州也因此成为我国南方崩岗侵蚀最严重的地方之一,红色大地“伤痕”累累。其中,白鹭乡的崩岗地貌因为形似金钩,被称为金钩形。金钩形崩岗群是赣县区崩岗侵蚀最为剧烈的区域。
近年来,赣州市以“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抓手,运用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项目,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崩岗问题,按照宜草则草、宜果则果、宜游则游的治理原则,因地制宜采用“生态修复型、生态开发型、生态旅游型”三种方式推进崩岗治理,将政府、群众、环境、发展捆绑起来,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优化了农业经济结构,使水土资源得到永续利用,探索了一套优环境、富农民、美农村的成功经验。
与此同时,赣州市通过揭榜挂帅、梯级奖励、吸引多元化资金投入等方式创新崩岗治理投入机制。2022年,市本级安排的2200多万元撬动了各类银行贷款、地方债券等政府政策性资金1.6亿元用于崩岗治理。同时把崩岗治理与生态修复、农林开发、文旅融合相结合,使得2300多座崩岗生态得到重建整治。赣县区、瑞金市、兴国县等地采取开发式治理,将崩岗建设成果业基地,实现了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有机结合。
如今,在瑞金市永红村山村林果开发基地,山顶植被郁郁葱葱,山腰梯田上一棵棵果树林立,山脚下鱼塘与山水相映,山林间一条条竹节沟、沉沙池沉积着水土流失带来的泥沙。这种“山顶戴帽、山腰系带、山脚穿靴”的水土保持措施,在“脐橙之乡”信丰县等地广泛运用,为全市乃至全国提供了水土保持的“赣州智慧”。
复生态 乡村美
在上犹县樟树下村,小桥流水,一根根白色的管道把水从油石河引到乡间田野,孩童们和河边嬉戏玩耍,一副人水和谐的景象。
近年来,上犹县通过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实施集中供水、雨污分流,污水无害化处理,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畜禽养殖整治,村庄绿化美化,改善村容村貌,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保留乡村田园风貌,让原本的荒滩草泽变成了人们争相前来打卡的“网红”水文化公园。
同样受惠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还有安远县三百山。这里是香港同胞主要饮用水水源——东江的发源地,曾经由于流域内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态保护和治理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近年来,当地系统性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实施营造水保林、河道治理、修建蓄水池等蓄水保土措施修复河湖水生态环境,水土流失治理度达96%,为向粤港澳大湾区送上一泓清水提供了保障。
近年来,赣州市把生态小流域治理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采取“四治(致)同步”“五水共建”的具体举措,全面推动水土流失防治,河湖环境复苏。全市通过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等水保措施,清淤疏通河道、布设塘坝、种植水生净化植物、发展特色产业等,大大提高了河道、山塘调蓄能力和净水能力,形成了赣南独具特色的乡村水美景观、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目前,全市创建了以上犹园村、宁都勾刀咀生态清洁小流域为代表的国家级水保示范工程,新建和续建生态小流域54条,流域治理总面积1620平方公里,建设安远县、寻乌县等“一村一品”特色村镇45个。
现如今,走进寻乌县的柯树塘水保生态园,放眼望去,一排排油茶树舒展绿叶迎风摇摆,一群蜜蜂在花丛中翩翩飞舞……谁曾想这里曾是寸草不生的废弃稀土矿山。寻乌县近年来探索出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三同治”模式,实现治理时间同步、空间覆盖、效果稳定,水土流失强度由剧烈降为轻度,水体氨氮含量削减了89.76%,河流水质大为改善。当地走出了一条覆盖工业、光伏、农业、文旅多方面的“生态+”治理发展道路,生态包袱转化为生态价值,有效破解了废弃矿山治理难题。
强监管 稳推进
推进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监管体系。
近年来,赣州市用好《赣州市水土保持条例》立法成果,不断完善市、县、乡、村“两横一纵”四级网络化监督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体制优势,提高水土保持监管效能。坚持“属地管理、市县联动、部门联合”做法,实现全市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全覆盖、常态化和规范化。
同时,赣州市创新监管手段,推进数字信息化监管,探索形成“准实时+精细化”的监管经验,为水土保持工作保驾护航。借助卫星遥感技术、大数据整合和无人机运用等信息化手段,使全市水土保持监管实现了“全领域”信息共享、“准实时”遥感监控、“精细化”项目管理。据当地水保工作人员介绍,在赣州市水土保持信息化监管平台上,全市各县(区)的信息共享、催报管理、台账管理、山地林果管理、铁路沿线水土流失监管等信息都可以快速获取和查询,对促进水土保持生产建设项目规范建设和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如今,赣州市县两级通过建立水利、水保、自然资源等十几个部门的协同配合工作机制,实现了定期汇总数据进行研判和分析,掌握生产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状态。目前,已获取市县两级各部门数据4万余条,利用共享数据对全市4000多个生产建设项目催报了水土保持方案。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综合治理,优质的生态资源、健康的山水生态、浓厚的水保文化,在共同描绘着美丽赣州绿色发展的生动图景。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赣州市建设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关键时期,我们将从加快体制机制建设、强化信息科技赋能、推进治理模式创新等多方面入手,奋力打造全国水土保持先行示范区‘赣州样板’,让赣州‘绿水青山’的底色更亮,‘金山银山’的成色更足。”赣州市水土保持中心党组书记、主任黄菊兰说道。
审签:郑少忠
欢迎投稿,投稿请发rmrbj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