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理工大学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十项行动”,持续发挥创新优势和策源功能,深挖学校优质项目,开放相关资源,出台支持政策,营造良好氛围,全面推进天开高教科创园工作。 高度重视 凝心聚力推进天开园建设 为更好落实天开园建设工作要求,学校成立了由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工作组,负责指导和协调入驻事宜。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相关领导担任,成员由相关部门及专业学院负责同志组成,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推进开园前各项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指定学校先进技术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具体负责与天开园工作专班的对接,确保工作高效顺畅。 学校专班副组长、天津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胜勇说,“天开高教科创园是天津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的重要举措,天津理工大学将继续发挥创新优势和策源功能,深挖天津理工大学优质项目,开放学校相关资源,鼓励师生积极入园。” 高效落实 精挑细选优质项目入驻天开园 4月中旬,科技局相关领导带队来校实地调研第一批推荐入驻项目。学校认真落实上级工作要求,积极筹备拟入驻项目的筛选,持续跟进人才团队的项目进展,积极对接天开园专班工作组,制定拟入驻天开园项目方案。经学校组织专家认真审核把关,采用最高标准、最严要求,力争项目做到“高质量、高配置、高水平”。 目前已遴选出“国家杰青”“国家百千万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优秀校友”等构成的6个团队8个项目申请首批入驻天开园。包括 “焊接封堵可溶纸产业化孵化”“多孔金属基低碳能源科技“疾病呼出气检测气体传感器”“核酸即时检测装置的研发及应用研究“医用高性能离子迁移谱”“短波红外光电探测器芯片” “工业绿色低碳技术与资源循环利用研究及应用”“助造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等。通过与专班组的深入沟通,最终确定“短波红外光电探测器芯片”“疾病呼出气检测气体传感器”“多孔金属基低碳能源科技”3个项目作为天开园5月份开园仪式上的展出项目。 深度对接社会和产业需求,搭建运营公司,通过出台系列文件、引入发展产业人才梯队支撑天开园发展,支撑入孵项目与企业的健康发展。落实搭建与产业园区“握手”通道,完善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和相关制度。持续做强“校友经济”,与校友企业开展科研项目合作,推动学校与城市相互赋能、相互滋养。 天津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授、天津市政协常委、民进天津市委会副主委周雪松说,“规划建设天开园对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该抓住天开科创园建设的重要机遇,制定相关政策,使学科与产业融合发展,让科研成果源源不断地涌现,加速成果转化见效,实现弯道超车。” 高频联动 统筹兼顾推动校内资源开放共享 天津理工大学十分重视大型科研仪器对天开园资源开放共享工作,成立了“天津理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形成统一归口单位对接、服务天开园企业仪器需求。同时为推动学校图书资源面向入驻天开园企业开放共享,学校图书馆制定了资源开放预案。学校起草了关于鼓励教职员工等到天开园创新创业的支持政策,推进学校软、硬件、智力资源融入、服务天开园建设。 高位推动 聚势赋能推进天开西青园建设 学校联合天开西青园建设工作专班,就天开西青园的建设发展规划进行深入交流讨论,重点探讨天开西青园空间选址、空间结构、主导产业、产业布局、管理运营、保障措施等相关内容。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依托天开高教科创园聚势赋能,立足“一核两翼”功能定位,加快天开高教科创园西青园建设,充分发挥天开西青园的区位优势,与核心区形成功能衔接,促进创新策源、成果转化。 学校联合城建大学、农学院共建“多校一园”型西青大学科技园,于2021年12月,被首批认定为市级大学科技园。目前,已重点引进智能制造,软件开发,电子信息,医疗器械等领域的企业51家,依托高校转化转移科技成果25项。另外,学校2022年专利转让42项,转让金额同比增长了130%。专利转化率达40%。学校还将积极建立校内校外的联运机制,在校内以原始科学创新为主,在校外以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为主,推动建设科学创新中心、集中新型研究机构和分析测试中心,做好高端装备配套工作,为推动天开园建设贡献天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