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天津理工大学党委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坚持高站位谋划,组织领导有力度;高效能学习,理论武装有深度;高规格引导,宣传宣讲有温度;高标准推进,调查研究有精度;高质量落实,事业发展有效度——以“五高五度”扎实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高站位谋划,组织领导有力度 学校党委坚持高站位统筹谋划,强化组织领导,精心部署落实,推动主题教育扎实开展。学校第一时间召开党委常委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天津市主题教育动员部署会议精神等,深入研究学校主题教育实施方案、动员部署会、读书班等方案制定,部署主题教育开展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4月14日,学校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动员部署会,要求全校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领导干部要担起责任,把开展主题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好、抓出实效,要强化系统观念,将主题教育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和市委决策部署、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和“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紧密结合、统筹推进,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求实效。 根据学校主题教育实施方案,学校成立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办公室下设4个工作组,明确任务分工,细化工作举措,切实推进主题教育各项工作落地落实。为深入推进主题教育开展,定期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会,传达学习上级有关工作要求,听取各工作组情况汇报,总结工作进展情况,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举措。各基层党委(党总支)通过学院大会、党员大会等形式传达主题教育工作要求,研究部署落实主题教育各项工作。学校党委与各基层党组织,上下协调联动,层层压实责任,确保主题教育在天理校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高效能学习,理论武装有深度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新征程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根本要求。学校党委高度重视理论学习,组织党员、干部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六学联动”,即领导干部带头学、党员“三会一课”学、专家学者辅导学、读书研讨集中学、线上线下结合学、知行合一贯通学,实现党员干部师生全覆盖,同时为强化学习实效,学校党委要求党员、干部要制定研读计划,做到“四学合一”,即原原本本学、全面系统学、融会贯通学、联系实际学,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核心要义、实践要求,把握好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夯实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根基。 为强化理论学习,学校党委为党员、干部配发学习资料,按照主题教育实施方案要求,学校党委于4月17日-23日举办为期一周的读书班,校院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全体处级干部采取个人自学、分组集中学习和专题学习等方式,认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在理论学习方面,学校党委将中央指定学习书目和参考书目列入学习计划,同时结合学校实际,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中央、市委和市教育两委关于主题教育的有关会议和方案一并纳入学习计划。同时聚焦五个专题,为校院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列出专题学习内容清单,并围绕专题学习,组织党员、干部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深入开展交流研讨,检视查找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工作的思路措施,坚持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等贯通起来,有机融合、一体推进。 为深化理论武装,校院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创新理论学习形式,将理论学习与调查研究结合起来,坚持“请进来讲”“坐下来研”“走出去学”,形成以学促干、以学促行的良好氛围。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积极与市委办局、南开区、西青区等地深入交流,推动天开高教科创园建设等工作。各基层党委(党总支)理论学习中心组通过校内校外联组学习的形式,开展院系之间联学互动,并赴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兄弟院系开展中心组联组学习,围绕党建、思政、学科、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入调研、座谈交流,切实做到学与行的统一,强化学习实效。 高规格引导,宣传宣讲有温度 学校党委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引导,精心谋划、精细安排、精准实施主题教育宣传宣讲工作,为高质量开展主题教育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按照学校党委工作要求,精心设计宣传展板、道旗、海报等,利用学校主干道灯杆道旗、校园核心区域宣传橱窗展板及运动场围栏展布进行宣传展示,在宿舍、食堂等公共区域张贴主题宣传海报,在校园内LED显示屏持续刊播主题宣传内容,营造浓厚舆论氛围。持续抓好“首页首屏首条建设”,强化正面议题设置。在学校官网官微开设“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专题,开设“学思想 见行动”专栏,及时转载中央和市级媒体重要新闻稿件,集中刊发学校深入开展主题教育的相关内容以及各基层单位开展主题教育的好经验好做法,截至目前,共发布相关内容80余条。 为深入推进主题教育宣传宣讲,学校成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34名思政课教师组成的主题教育导学团,围绕七个专题,列出宣讲菜单,开展点单式宣讲导学。自导学团成立以来,各基层单位纷纷邀请导学团成员围绕专题学习为师生进行面对面、互动化宣讲。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作用,创新宣传宣讲形式,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录制并播出“师生话盛会”系列微访谈十期、“两会代表话两会”两期,强化网络思政教育,持续宣讲好党的创新理论。组织学校各级各类宣讲团、宣讲小分队等通过课堂讲授、专题讲座、形势政策报告会等形式开展宣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课堂、进中小学校、进网站等,进一步扩大宣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同时学校还邀请校外专家学者进校为师生开展专题讲座,不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学习。 高标准推进,调查研究有精度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学校党委坚持将调查研究摆在重要位置,为提升调查研究实效,校党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天津理工大学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聚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市委市政府“十项行动”决策部署,聚焦党的建设、人才引进培育、博士点申报、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服务保障等方面的突出问题,选准调研课题,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深入学院、教室、实验室、学生宿舍等地,走出校园、走进企业、科研院所等地,开展解剖式调查研究,深化对策探究,解决实际问题,以实干担当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校领导班子成员聚焦学校高质量发展需求,系统谋划,已确定7项调研课题;各单位(部门)处级干部也结合职责任务,小切口选题,确定了151项调研课题。学校主题教育动员部署会后,校党委书记刘东志第一时间带队深入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调研,听取学院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学科建设、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大思政课”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汇报及推动相关工作的意见建议,并就有关工作进行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学校召开青年代表座谈会和学校创新创业工作调研座谈会,会上青年学生、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围绕科技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青年人才培养等问题开展互动交流,听取师生意见建议。在学校实施“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的关键时期,校领导主持召开中期调研推动会,围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实施中存在问题、实施计划对策和下一步工作意见建议等方面进行专题调研,检视查找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抢抓机遇,以强有力的措施,全方位、集中精力推进落实,确保高水平完成“十四五”规划各项任务。同时,聚焦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管理、成果培育和教学改革研究等工作深入相关部处开展调研,听取工作汇报及推动相关工作的意见建议。多位校领导前往北京、浙江、山东等地及天开高教科创园、市内企业等场所开展调研及访企拓岗、招生宣传等工作。各部门、各单位处级干部正在按照调研课题,积极开展调研工作。 高质量落实,事业发展有效度 学校党委在主题教育过程中,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突出强调以强化理论学习指导发展实践,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把学习和调研落实到完成党的二十大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中去,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增强师生满意度检验主题教育成效。 学校党委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十项行动”决策部署,主动适应新场景下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要求,从国家和全市发展“全局”谋学校发展“一域”,走出了一条天理特色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聚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度对接产业需求,整合学科和人才资源,推动调整专业布局、修订培养方案。打造产教融合新范式,推动行业企业参与培养,加强“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实施“高职毕业生-专硕”贯通培养“天理方案”,着力培养“工程师之师”;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力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推动实行“揭榜挂帅”机制,推进大项目、好项目攻关,做大做强军民融合等领域重大项目,等等。目前,学校新签订了多个亿元级和千万元级科研课题,并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学校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机制体制,出台相关制度文件,打通了作价入股通道,完善了技术开发、技术交易、技术许可、技术入股、技术服务多形式的转化体系,健全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益分配政策。 下一步,学校党委将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站位落实“十项行动”,为加快推进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理工大学建设赓续奋斗,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天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