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6月,教育部公布首批11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石油化工技术教学团队顺利入围。该团队立足石油化工产业,把握转型发展新机遇,构建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努力打造西部石油化工职业教育高地。
产教融合,培养“工匠之师”
坚持“引聘名师、培养骨干、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原则,团队积极拓宽师资队伍的来源渠道,优化教师队伍,实行激励与制约相结合,健全管理机制,采取“引、聘、送、下、带”方式,和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互兼互聘,双向交流”等措施,由专业带头人、大师(名师)、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等兼职教师“四轮驱动”,面向石油化工产业,依托优势特色专业,聚焦石油化工技术国家级“双高计划”专业群,构建“十位一体”的师资培养模式,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共同打造一支校内外专兼结合、双师素质突出、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学创新团队。
发挥团队成员的关键作用,人才培养紧贴石化产业实际,开展人才培养方案和产业发展、专业建设和产业结构、课程设置和就业岗位关联度分析,确保人才培养服务产业发展、专业建设紧贴产业结构、课程设置符合就业岗位。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双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按照“一条主线”“五个能力”“一个辐射”对本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序化。明晰重点工作环节,确定典型工作任务,设计任务驱动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据了解,通过持续建设,创新团队成员迅速成长,并引领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群教师成长,目前团队有教授6人,副教授10人,讲师1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占比达到95%,其中博士4人,硕士14人,双师比例达95%。
创新模式,推动“三教”改革
近年来,团队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紧跟产业升级及产业链的岗位需求,完善“双主体、四阶段、六对接”校企共育专业群人培养模式,拓展现代学徒制。加大团队教师课程资源建设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促进团队教师全员参与课程资源建设。基于石油化工类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及工作流程,重新组织和设计课程内容,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不同的学习情境,确定“课程—学习情境—任务—知识点”的四级课程资源库框架,对资源进行分级建设,分项管理。
此外,不断创新模块化教学模式,探索新教法,坚持以开放性、灵活性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提升教学质量,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适应岗位需求并提升整体素质。推进“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应用“智慧互联+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法,在模拟和真实的生产环境中组织教学,实现教、学、做紧密结合,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提高职业适应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对接职业标准,校企合作开发优质教材,校企合作开发一批“理实一体化”“富媒体教材”“活页式”教材,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企业文化、工业精神等产业先进元素纳入教学内容。
目前,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显著,构建了以石油炼制技术、石油化工技术、高分子合成技术、工业分析技术和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5个专业为核心的国家级石油化工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完成5个职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制工作,1个专业获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验收。团队先后与8家石化行业龙头企业合作,签订了18个现代学徒制班(订单班),正式出版教材14部,其中2部被推荐评选“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建立平台,拓展实训基地
团队不仅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还注重与行业企业合作打造“共商、共建、共管、共用”的实训基地和技术技能平台。重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以实训基地平台为校企合作的载体和纽带,充分发挥石油炼制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化工技术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石油化工过程工程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石油化工过程虚拟仿真中心等全产业链石油化工工业实践教育平台的功能优势。
与此同时,团队以化工设计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和世界级、国家级、省部级、行业级等各类技能竞赛为导向,校内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培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家国情怀、工匠精神、创新能力的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
团队负责人介绍,为适应石油化工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和职业教育本科层次人才培养需要,团队目前已建成6个实训基地,承接近3500名学生的技术技能培训,同时服务文莱留学生的国际培训,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和专业素养,每届毕业生最高就业专业一次性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签约世界500强、全国500强、化工500强、民营500强的学生占比接近60%。
签发:董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