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北川示范应用
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苏频道2023-09-23 22:18
沿省道105线穿过汶川地震受损最严重的北川老县城遗址,约8公里后到达曲山镇黄家坝村。9月23日,由江苏大学牵头负责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山区和边远灾区应急供水与净水一体化装备”,在黄家坝村开展应用示范工作。

项目负责人、国家水泵及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寿其研究员介绍,基于空-天-地多元信息综合分析,项目组探明了黄家坝村及周围地区的水文地质结构、汇水条件和蓄水空间,结合地球物理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探测结果,成功勘测两处井位并实现了快速钻井、成井、固井,据初步估算,日出水量分别约为300吨/天和50吨/天。
“这两口水井为我们村日常饮用、灌溉用水提供了保障,为我们村的乡村振兴补充了生命源泉,我们再也不用靠天吃水了!”看着涓涓流水的“小康井”,黄家坝村支部书记赵正军感激地说。

应急供水是灾后生存保障的重要生命线工程,机动可靠的应急供水装备对保障受灾人员的基本生存条件意义重大。2020年10月,江苏大学牵头,联合武汉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救灾应急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应急救灾领域9家优势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共同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山区和边远灾区应急供水与净水一体化装备”的研发工作。

看到研究成果解决了黄家坝村民的饮水难题,项目组十分激动。袁寿其也表示将以此次应用示范为新的起点,“不断完善创新山区及边远灾区应急供水装备,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乡村振兴作出一线科研人员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姚雪青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