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一划显规格
方寸之间见功夫
近期
哈工大组织了一年一度
“最美笔记”评选
下面跟随镜头一起感受
哈工大青年学子记笔记的
规格与功夫

《建筑物理(光)》 建筑学院 徐晔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中国建筑史》 建筑学院 徐艺文



如何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
记笔记又有哪些帮助?
一起来听“最美笔记达人”的分享 作为2023年“最美笔记达人”,电气学院2021级本科生汪静然在刚开始时不太理解做笔记的重要性,直到在课后复习时才发现,通过整理笔记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点,逐步培养了科学思维、创新思维。“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基础知识时,会把定理的来龙去脉讲清楚,这也为我们开展科创打下了坚实基础。”汪静然说。

汪静然整理的《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电子笔记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多,如更多人选择电子笔记的方式。对此汪静然认为,电子笔记和传统的手写笔记,各有所长、相得益彰,最终都是以服务学习为目的。
作为紫丁香智能车队的成员,汪静然曾和团队一起获得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国家二等奖。在她看来,基础知识是创新的“源头”,创新是基础知识的运用,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会学习到新知识、引发新思考,再将这些及时补充到课堂笔记中,从而真正实现融会贯通。

汪静然(右一)和团队参加全国大学生竞赛
“我获奖的笔记是《水质工程学》,这门课的主讲人之一是马军院士,让我感触比较深的有两点:一是马军院士对本科教学的重视,每节课都很准时、穿衣也很正式;二是他会给我们讲最前沿的一些技术,并分享多年从事科研的心得、思考,让我们从中受益匪浅。”2023年“最美笔记达人”、环境学院2020级本科生宋玮佳说。

在她看来,《水质工程学》这门课程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在整理笔记过程中,她会设想不同场景下工艺的应用,将知识串联起来进行理解,并将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补充到笔记里。这样一来,不仅知识掌握得更牢靠,复习起来也更得心应手。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到建筑学院老先生的笔记,惊叹于手绘建筑的精美,还有上大一时,微积分老师精美的板书,都让她真切体会到了校训“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含义,并对她日后的选择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今年暑期,宋玮佳前往新疆巴州且末县进行了为期40天的支教,第一次感受到“师者”二字的份量。“我的舅舅、舅妈作为河北保定学院的青年教师,在新疆支教了20余年,在学生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我也希望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回到学校后,宋玮佳报名哈工大研究生支教团,并顺利通过了预选拔。

2023年“最美笔记达人”-电气学院 成睿:
《工程电磁场导论》是一门知识点较多、较为复杂的课程,涵盖静电场、恒定磁场、时变电磁场等重要内容。这份笔记详细记录了各种场的基本知识点,包括定义、物理意义、相关公式等,通过笔迹颜色变化对知识点进行分类、对重难点相关例题进行记录释义,使内容更加清晰直观、重点突出。
在我看来,课堂上老师针对公式讲授的推导、运用过程,只有自己通过笔记整理思路,印象才会更加深刻。笔记也有助于课后复习、考前复习,让我更加快速地进行知识点回顾,精准把握复习重点。
2023年“最美笔记达人”-土木学院 李艳娟:
步入大三之后,我开始接触内容复杂且晦涩难懂的专业核心课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就是其中一门。好在我很早就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我充分利用课后时间,在整理课堂内容的同时整理学习思路,结合问题有针对性地向老师请教。整理的笔记也为考试提供了有效的复习资料,通过不断更新、完善,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把握重点、难点,复习起来也更高效。
2023年“最美笔记达人”-建筑学院 徐艺文:
在我看来,笔记能把课堂内容和自主学习连接起来,把授课内容转化成自己学到的东西,再次翻阅时能回忆起当时的思路,有助于梳理知识的整体框架。对建筑学专业来说,严谨与自由并重是一大特点,“规格严格”训练我们遵守建筑规范,“功夫到家”督促我们建立自己的思维体系,不断提升设计能力。我一直在向着这个目标努力迈进。
2023年“最美笔记达人”-威海校区 王骏扬:
《西方文艺理论》这门课难度较大,是美学、哲学和文学的综合,纵向时间跨度为古希腊至今,横向则涉及多个流派,因此通过笔记构建起自己的框架很有必要,这样才能打好理论基础,有助于日后的文学分析实践。
学习文科知识是日积月累的过程,“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有通过笔记整理好零散的关键点,在复习和归纳的时候才能“有迹可循”。笔记对我来说并不是“装饰性”的,写笔记的过程也是倒逼自己梳理、重述知识,形成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相信记笔记的习惯会使我受益终生。
2023年“最美笔记达人”-深圳校区 周琦:
《集合论与图论》这门课程,要求我们掌握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简单的子问题,并通过集合的运算和图的算法来解决问题。所以我在笔记中常用紫色表示新概念、蓝色表示注解、绿色表示原理,用箭头和图示来表示集合间的关系和图的结构,用荧光笔标注出重要的定理和定义,从而清晰地梳理和分析集合论与图论的知识,便于理解和记忆。
在我看来,笔记不仅是记载知识的工具,更是促进思维发展和进步的重要途径。而最美笔记不仅体现在外观美,更重要是体现学习思路和方法。
学校还将“最美笔记”从哈工大博物馆
“搬”到位于中央大街的哈工大中心
让更多的人感受笔记中的规格与功夫
“最美笔记”令我记忆尤深。这不仅是优秀学子个人风采的展示,更体现了哈工大人一脉相承的坚守。从一张张纸、一个个字中,我们可以看到“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已刻入每个哈工大人的骨子里。这也激励着我们以优秀学子为榜样,勇担航天第一校“尖兵”使命,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绽放青春光彩。
——未来技术学院2023级善义班 马炎伯
看了这些优秀的哥哥姐姐写的笔记,他们条理清晰,运用不同颜色来标注重点,这可以使思路更清晰,构建起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我要把这些优点放在我以后的学习笔记中,努力像他们一样做一名优秀的学生。
——哈工大中心小学生参观者
作为家长,我认为让孩子看到这些学霸的笔记,对孩子将来的学习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也有助于引导孩子养成踏踏实实沉下心来学习的好习惯。
——哈工大中心参观者
从近年来学校每年组织评选的
“最美笔记”和“最美笔记达人”
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
教学笔记、课堂笔记
哈工大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代代传承、始终如一
彰显着哈工大在人才培养方面的
深厚底蕴、坚实底色

▲哈工大博物馆收藏的“铁将军”俞大光院士的《电磁场理论》教学笔记

▲中国科学院院士、焊接工程专家潘际銮校友在哈工大学习期间撰写的研究报告《金属晶间断裂的研究》

点击查看原图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哈工大学子的课堂笔记

让记笔记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每名哈工大学子都是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校训的
践行者、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