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有泥 眼里有光——华中师大探索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纪实
人民日报客户端湖北频道2023-11-07 19:36

一名大四学生获得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两个项目获得第十八届“挑战杯”竞赛国赛一等奖……近日,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喜讯连连。与其他老牌院校相比,该院成立不过10年,学生却累计获得省级以及国家级奖项300余项。

“昭德明理,立言树人”

同时具有私立大学、革命大学、教会大学三种基因的华中师范大学,不仅仅是中国近现代教育的“活化石”,也堪称华中地区近代新闻传播教育的“活标本”——

在中华大学,青年学生恽代英先后创办利群书社、共存社、《中国青年》,致力于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引导了大革命时期一代年轻人走上革命道路;

在中原大学,一手创办《新华日报》、有“中共第一报人”之称的潘梓年担任校长,努力研究、传播、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党和国家的新闻、宣传和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在华中大学,留学归国任教的艾玮生先后主持成立华中大学新闻学会、新闻组,在华中地区首次有系统、成建制地开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现代社会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虽然与革命时期有所不同,但在精神实质上却一脉相承。培养什么人?著名新闻学者、原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亲笔题写院训——“昭德明理,立言树人”。

从利群党支部到恽代英新闻采访团,从大学生红心宣讲团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大讲堂……一门门课程,一项项活动,一个个社团,将红色信仰、新闻理想和青年精神等元素熔铸于一炉,奠定了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思想底色。

会十八般武艺的多面手

身处媒体融合时代,如何破解理论实践相互脱节、学科交叉融合不够等问题,培养创、采、写、摄、编、播、评十八般武艺都会的“多面手”?

在师资队伍上,利用部校共建的机制优势,打造学术与实务共同体:一方面邀请资深记者进校园传授实践经验,形成了以媒体业务骨干为主体的兼职教师队伍;另一方面组织教师到新闻单位挂职锻炼,培养知行合一的教师。

在实习实训上,围绕“面向社会,培养能手”的教育理念,设置数据挖掘、品牌传播、有声语言等9个新闻传播实验工坊,同时与20余家新闻传播机构建立实习基地,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实践两年后取得相应学分。

在融合机制上,突破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传播学、播音主持艺术等专业的壁垒,鼓励教师跨专业指导、学生跨专业合作。

脑海里有用不完的“存货”

如何才能让学生脑海里有用不完的“存货”,拥有更高的发展“上限”?经过多年探索,学院初步形成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融合的知识架构。

“母校的教育,不仅教会我安身立命的工作本领,还引导我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甚至赋予我终生受用的精神力量,最终影响了我一生的工作与生活。”在今年的校友座谈会上,2005级本科生、知名摄影记者贾代腾飞如此表达了自己对学院的感激。

从“平遥国际”摄影奖新人奖金奖获得者聂夏,到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得者舒辉波;从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王灿发,到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王敏……如今学院已累计为社会各界输送了近4000名毕业生。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增强学生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培养本领高强、求实创新的新闻传播人才。”华中师大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夏守信表示。

(毛军刚 程秀莉)

责任编辑:强郁文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