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软件项目需求建模、设计算法、编码测试、参与项目推进……在青软创新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基地,149名来自吉首大学软件工程专业Web软件系统设计方向的2020级学生在这里接受了17周的“沉浸式5R专业综合实训”和企业指导实习。
“真正参与项目开发过程,才能了解对口企业对各个岗位的要求,也能让我更加有效地提升专业技能。”学生宋鸿敏表示,在企业开展实训和顶岗实习,有学校和企业双导师的指导,更加清晰了自己的职业规划,对于毕业设计和就业都有很大帮助。
吉首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覃遵跃说:“进入企业基地开展实训、企业导师指导实习并参与指导毕业设计,是吉首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办学的重要一环,也是助力学生就业的关键一招。”
吉首大学软件工程专业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开始招生,十余年来,积极探索“坚持面向现代产业培养创新型人才,积极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创新平台,促进产教融合深度发展”之路,创新实施“2+1+1”人才培养模式和“五对接”办学机制,先后获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民委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0年成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培养了一大批高质量优质人才。近年来,该专业学生开发软件项目600余个,获软件著作权300余项,参加学科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500多个,其中国家级60多个。
前两年侧重学生专业基础,第三年根据兴趣和专业基础按技术方向分流,第四年根据技术方向将学生分流至合作企业开展实践,这便是吉首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创新实施的“三阶段三分流2+1+1”人才培养模式。
覃遵跃介绍,“三阶段三分流”将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式,与软件产业个性化多样性人才需求进行对接,分为理论基础(学程2年)、专业技术(学程1年)、工程实践(学程1年)三个阶段,过程中根据学生专业基础、个人兴趣、实训方向等进行方向分流、个性分流和实践分流,打通人才培养创新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多路成才。
“将专业基础理论、专业技术、工程实践三大课程模块与IT产业岗位能力要求对接融合,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努力培育和建设一批高质量的‘金课’。”覃遵跃介绍,该专业在学生专业基础学习过程中,将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情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核心要素分别与软件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开发环境、开发项目与开发方式深入融合,在创建真实的企业开发环境基础上打造“一流课程”“一流课堂”。目前,该专业出版了产教融合教材11部,所在学院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
“嵌入式”的校企合作,是“2+1+1”模式的核心。推行引企入校,将企业项目资源、项目经理带进课堂,开设校企合作课程16门,企业教师每年给本科生线下现场授课40余班次、超1200课时。推行引学入企,利用学校在人才、科技创新和教学方面的优势,与企业共建研发教学平台,建设了5个可一次性容纳2000余名学生的大型实习实训基地,在第7学期将学生分流至基地进行实训。
为了实现学生与市场的“适销对路”,该专业还探索建立了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五对接”机制,通过对接产业需求、对接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对接企业技术力量、对接企业生产过程、对接职业标准,构建产教融通的课程体系、“双师双能”师资队伍、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实现“产教双链融合、校企双向赋能”,探索出面向现代产业和教育发展趋势的育人“新范式”。
“考研的学生录取的学校挺好,找工作的学生一般都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资待遇也比较好。”覃遵跃说。近年来,吉首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综合改革成果推广应用到15所高校,学生平均就业率达95%以上,30多名毕业生进入百度、阿里、腾讯等知名IT企业就业,部分学生年薪超30万元,2015届毕业生段子明被团中央授予“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十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