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申音|廖昌永委员:发挥艺术高校主力军、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人民日报客户端上海频道曹玲娟2024-03-09 10:59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时提出建议,充分发挥艺术高校主力军、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繁荣发展。

廖昌永委员分析了文化产业特别是文旅产业的迅猛发展与近期出现的一系列现象级事件,认为文化事业的发展虽然同样形势喜人,但也存在社会关注度不高、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艺术高校作为文化事业发展的支柱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有劲使不上的现象。他建议:

一是释放艺术高校文化生产力,发挥推动事业发展主力军作用。文艺创作是文化事业的源头之水,应像抓文旅经济、艺术产业一样,花大力气抓创作。要打破文旅、教育条块,整合资源,借鉴影视创作经验,设立国家艺术创表专项基金专用于资助和保障艺术院校原创节目生产、制作与国际国内传播推广。同时,借鉴鼓励科技成果转化方式,突破政策瓶颈,建立文艺创作成果转化认定机制,使高校教师劳有所得、轻装前进。

二是将学校高水平场馆与高品质公共空间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繁荣文化事业主阵地作用。高校高水平艺术场馆与公共开放(文化)空间纳入覆盖城乡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有利于推动新时代文化事业体系建设。可借鉴文旅院线管理模式,进一步推动高等院校高水平艺术场馆、高品质公共开放空间管理与运营专业化、规范化,设立专项支持资金以购买服务等多元形式实现财政补贴,以凸显其在文化事业发展中的校内外美育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三是支持艺术高校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文化事业标识,构建文化传播交流主渠道。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需要凝聚具有辨识度、影响力的标识,其发展水平需要有顶级文化标识牵引,有助于国家文化软实力与区域、城市文化影响力的提升。建议通过举办高质量、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音乐节赛来达成这一目标,由文旅部门支持、艺术院校主办重要国际音乐节赛,集各方力量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顶级文化标识。

此前,上海音乐学院落实人民城市理念,依托校区提升工程,6栋历史保护建筑已焕新呈现,并与上音歌剧院和上音校园融合起来,实现内涵式开放,打造了全国艺术院校首个公共开放空间。2024年元旦以来,已有上万人到上音校园看展览、听音乐会、了解音乐文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如“音乐城堡”成为上海文化新地标,“东方乐器博物馆精品展”成为市民游客美育教育打卡地。上海音乐学院还将推出“城市音乐会客厅草坪音乐会”,在历史保护建筑中开放优秀专业博士毕业音乐会、组建校园开放志愿者服务队、举办暑期学校项目等,让市民群众能在上音校园享受全年无休的美育教育。

点击查看原图

责任编辑:曹玲娟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