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早尝试错误,代价越小”“好好说话”“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决定了他的人生发展高度”……3月16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与孩子共成长——走向新时代的家庭教育”公益讲座上,围绕新时代家庭教育、亲子沟通等主题,教育学、心理学专家们分享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引来了众多家长的共鸣。
随着社会转型加快,传统的家庭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2022年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以法律方式明确了家庭教育不仅是“家事”,还是重要的“国事”,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同年9月,家庭教育指导师作为职业写入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随后又出台了职业标准,家庭教育开始逐步走上科学化和专业化道路。以教育为特色的华东师大由此探索推出了“家庭教育微专业”。3月16日,该项目首批86名学员结业,获得了华东师大家庭教育微专业证书。
与第一期学员主要来自社会报名不同,第二期家庭教育微专业的学习者中,有60余人是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他们的参与彰显了学校对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的重视,也体现了学校在优化教师专业能力结构、挖掘育人潜能方面的决心。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出一批充满智慧的新时代父母。”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院长闫寒冰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孩子成长的三大支柱。教师在‘家校社’共育的过程中,需要新本领,而家庭教育微专业就是为提高教师新本领赋能。”
结业典礼上,4名专家与大家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让孩子参与决策,他的自主性和责任心就会被调动”“越早尝试错误,代价越小”“面向‘双减’,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从事劳动和运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刘良华认为,家长应从爱的教育、意志教育、社会情感学习三个层面对孩子进行性格教育,从动静、出入、身心平衡三个方面对孩子进行身体教育。
“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好好说话,用温柔而坚定、积极且正向的话语,滋养孩子一生”——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副教授左志宏在题为《好好说话 助力成长》的报告中,通过大量案例及实证研究呈现了用积极的语言和孩子沟通的良好效果。
“家长一定要保护孩子对世界的好奇探索精神”“要让孩子找到生命的意义感,即把个人的生活与他人、与社会、与时代联系在一起”——上海体育大学心理学院教授贺岭峰认为,好奇、网品、自律、创造、人缘、喜悦和意义这七种品格在AI时代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不仅关系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会融入,而且将影响孩子如何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中找到自我定位、实现个人价值。
“陪伴孩子的关键在于互动质量,而不是时间的长短”“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决定了他的人生发展高度”——家庭教育微专业领衔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庞维国表示,越小的孩子越需要身体陪伴,年龄越大的孩子越需要心理陪伴;要逐步给孩子自主权,培养其自我决定、自我负责的能力;未来孩子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据悉,华东师大将持续深耕家庭教育领域,在实现微专业升级迭代的同时,将陆续推出“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等进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