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农村版讯(记者吕博林、通讯员鲁娜、张登科、胡婕)10月31日,在黄冈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一台棉花采摘机缓缓行进着,满枝头的棉花被收割进车里,地里只余下光秃秃的棉花秆。“这个不仅方便,而且效率很高,能解放大量的人力。”前来观摩短季棉机收现场的市场主体发出惊讶声。
当天,黄冈市农科院举行全市短季棉机收现场观摩活动,以进一步推动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棉花生产机械化水平,加快棉花生产发展步伐。活动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所、省农业农村厅、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及省农业科学院、各县(市、区)农技推广部门的专家和市场主体参加。

小麦和棉花是湖北省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小麦、棉花套作是当前主要的生产模式。但在实际情况中仍存在棉花生育期长、劳动强度大、难以实现机械化、小麦棉花套种难以实现高产等问题等问题。针对难点,该院开始项目攻关,并很快开始尝试推行新的生产技术。
“我们推行小麦棉花轮作双直播轻简高效模式生产技术,能够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劳动强度,实现绿色生产,提升农田综合种植效益。”该市农科院高级农艺师李蔚说。
效果好不好,数据最可靠。5月20日,试验田种植的小麦开始收割。测算专家组专家在田间随机选取三个样点进行测产。收获结果显示:“这种模式下,小麦产量较本地大面积亩产量增产50公斤以上。
10月31日,棉花连片盛开,一眼望去,像一朵朵洁白的云。示范田的棉花秆长度较一般品种略矮,通过棉花采摘机一天时间可采摘400亩。

近年来,该院在省棉花科技支撑项目、国家棉花体系、洪山实验室等项目和课题支持下,加强科技攻关与技术协作,在机采棉技术集成方面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创制早熟棉品种冈棉11号、冈棉13号和冈棉15号等早熟棉新品种,并采用秸秆粉碎还田、机械播种、化肥减量一次性集中施肥、病虫害草绿色防控、除草剂封闭及定向喷雾除草、全程化学调控、化学催熟脱叶、棉花一次性集中机械采收技术路线,成功实现增产增效。
在采摘前,测产专家组走进田间,用尺子丈量棉花的行距和株距,对棉花的产量进行测算。
“测算结果显示:密度4500株/亩,单株成铃 17.3个,亩成铃 7.78 万个,平均铃重 4.74g,实现增产。”专家组组长、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献龙现场肯定该院科研团队的努力,认为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这种种植模式的增产效果愈加明显。
“新种植模式下,春棉和短季棉都实现棉花1%至8%的增产。”李蔚说,“虽然棉花机械化种植的好处很多,但同时也存在小型机械缺乏、机采棉品种缺乏、播种技术需要改进等问题,今后将针对难点,不断解决机采棉发展中出现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