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备受瞩目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正式发布。其中,科技创新被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理工大学学术副校长、欧洲科学院院士金双根聚焦基础研究。

金双根认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化转型升级,基础科学是“根”,特别是0到1原创性研究,一旦有了新成果,有可能是极具突破性的、颠覆性的。但基础研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就如科学大楼地下部分,看不见,有的花毕生精力,有的不一定有进展,不能立竿见影。
为此,他建议逐步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支持产出更多原创性、引领性的研究成果,抢占科技制高点。
在他看来,发展基础研究不仅增加投入,还要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和激励政策改革,发挥好制度、政策的创新驱动和战略牵引作用,让科研人员坐住坐稳基础研究“冷板凳”,又有价值成就感。
同时,他建议优化基础研究的投入结构,引导和鼓励企业及社会组织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围绕产业基础科学和痛点机理问题,加强产学研合作,根据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有针对性开展基础和机理科学创新研究,从而对症下药,提升技术和产品转型升级,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高竞争力。
“目前绝大部分基础科研人员花大量时间写申请书和竞争申报项目,很难保证足够时间潜心研究。“金双根认为,有的有好想法和灵感,未能获得资助无法开展研究,他建议降低竞争性经费比重,加大优秀人才和团队稳定经费支持力度,让优秀科研人员更好地专注基础原创性研究,产出一批原创性成果。
此外,还要持续加大对领军人才团队建设和持续支持,更好培养年轻人才,特别是关注和重视青年科研人员成长,不断壮大基础研究队伍,营造良好氛围。
“许多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世界顶级科学家,他们可能七八十岁才拿奖,但真正出成果时也就三四十岁。”金双根建议,加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立世界级研究平台,产出更多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
记者 弯文奎
编辑 杨阳
校对 张磊
审核 田震